楊濤:金融科技與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楊濤:金融科技與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來源:微信公衆号“金融科技研究”
以下爲發言全文:
當談到中小企業融資,這既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新話題。作爲老話題,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已經形成共識;作爲新話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解決原有金融支持的一些短闆和難題,也形成了許多新思路。但是進一步,我們需要探讨背後的邏輯,因爲應更加細化地讨論如何支持、怎樣支持、爲什麽支持。我認爲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充分地形成共識。
首先,中小企業支持政策的目标選擇是什麽?也就是說無論利用傳統的金融手段,還是利用新興的金融科技手段,支持中小微企業最終是要實現什麽樣的目标。關于“56789”的探讨,最早是關于民營企業的,後來慢慢用來描述中小企業,姑且不論對具體的數據統計的探讨,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事實上中小企業對于各項經濟指标的貢獻度在很多層面上隻高不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進一步地要關注中小企業的結構性特征、行業性特征及生命周期性特征,而不是簡單的歸在“56789”上來探讨其重要性。因爲這些年随着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中小企業的特征也在不斷變化。
面對這種現狀,支持中小企業有多種目标選擇,比如選擇就業優先的目标,還是在當前特定的曆史階段更注重綠色可持續的目标,可能就需要考慮重點與次序。因爲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最重要的主體,但在現有的綠色可持續目标下,有一些中小企業可能也不達标。或者選擇創新發展的目标,例如國家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其中大量的中小企業正是其中主要的參與者。還是選擇基于穩定的目标。這種不同的目标權衡是有優先次序選擇的,直接決定了下一步的政策選擇,包括一般政策選擇和金融政策選擇,如何更好地吻合一些最重要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政策供給已經非常之多了,在下一步更加精細化的推進過程當中,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減少政策的外溢性與外部性、提升政策的連續性,以及弱化指令性與行政性。比如有些政策短期對市場的行爲、對企業的決策、對資金的價格都帶來了影響,但是如果這樣的政策不可持續,有可能對整個中小企業持續穩定運營會帶來不一定完全正面的影響。所以首先我們需要對政策目标方面做進一步的探讨,其直接決定了在金融支持方面究竟能否達到應有的最優效果。
理解中小企業促進政策,還有幾個着眼點。最基本的是活下去的問題,再提升一點可能是活得更好的問題,活得更好可能指的是中小企業自身在生存下去的同時能夠帶來更多的成長價值。再往下可能是活得更有外部的經濟與社會價值,這個外部價值可能是剛才所談及的,無論是綠色發展,還是通過就業來促進中等收入人群的提升,來應對共同富裕的挑戰等等。對此,不同階段,有不同政策重點的選擇。
梳理清楚了最基礎的概念,再看第二方面的問題:中小企業面臨的痛點是什麽,其中金融需求處于什麽樣的狀況?在了解了需求側的分析之後,才能夠從供給側讨論有什麽金融資源可以配給,以及什麽新興技術手段可以運用到其中。
當我們談及中小企業在發展當中面臨的主要痛點的時候,有很多主題詞都值得我們關注,除了大家都熱議的融資之外,還涉及到财稅的問題、收費的問題、運營成本的問題、内部管理的問題、産業鏈的完整性問題、市場交易環境問題,還有環保、衛生、人力這些方面的一些政策影響,同時還有營商環境的問題。所以中小企業發展當中面臨的痛點是方方面面的,以融資爲代表的金融問題當然很重要,現在一談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題大家首先談金融問題,但是也不能夠掩蓋金融之外一些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更加重要的問題。
當我們談中小企業發展,往往會認爲它可能缺機制、缺管理、缺思路、缺執行、缺優勢,針對這些短闆,要厘清哪些是可以用現有的金融政策和手段直接或間接的予以影響、予以緩解的,哪些是純靠金融解決不了的。我認爲首先要理性地定位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痛點當中究竟占了怎樣的分量,但是也不能夠替代其他方面的痛點。
然後我們可以對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做進一步的解析,當提及中小企業金融需求時,首先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融資方面的需求。但是根據金融的功能來說,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是多元化的,可能包括支付結算、資金的跨期配置、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中小微企業對金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關注最多的是資金的需求,資金的需求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爲對于長期資金的需求,還是對短期融資的需求,其中的着眼點是不一樣的。
接下來是對産融支持類的需求。剛才不同領域的專家,包括高首席都談到了,産融結合類的支持背後表達的是一些中小企業、實體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資金,而且是整個産業鏈在生态上與金融鏈條更好地融合,從而使資金帶來的金融外部效應能夠更好地促進潛在的産業與金融生态更好地融合。比如大家關注的融資租賃和供應鏈金融,背後都表達了産融支持合作類的需求特征。除此之外,綜合的風險管理需求也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對中小企業來說,有時候給他資金并不難,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做好系統、全面的風險管理,無論是來自于保險、擔保,還是一些新型的風險管理手段,其實都是中小企業在面臨轉型過程中始終繞不開的一些重要支持。
另外是信用增級的需求。信用是中小企業面向現代化進行轉型過程當中始終繞不開的一個重要難題,從傳統信用格局向一個新興信用模式轉化的過程當中,有些就難以邁過這道坎。即便是在金融活動的内部,有時候仍然有信用增級的需求,比如中小微企業要獲得直接融資,無論是來自于一級市場的基金投資,還是來自于希望依托于IPO,往往都要求在銀行有間接融資的記錄。這些記錄不一定是爲了滿足所謂的間接融資的信貸需求,而是爲了帶來信用增級的需求,所以信用增級本身就構成了中小企業重要的金融需求。
除此之外還有支付結算類需求。我們國家的電子支付時代,已經帶來了傳統支付清算體系重要的創新,但是現有的創新可能更多的聚焦于C端零售支付體系,這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特點。而在面對B端時,尤其是面對中小企業支付結算創新方面,雖然已經有了很多進展,但是在滿足需求層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也算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還有财務管理類的需求。大量的中小企業内部的管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在會計、财務管理這些基礎程序方面還有大量的不足,其本質上也屬于金融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是專業信息類的需求。在大數據時代,中小企業要在市場上持續發展,能否精準地獲取信息、把握信息、管理信息是一個重要挑戰。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天然就擁有信息數據方面的一些重要優勢,一些新興的金融科技組織同樣也擁有非常突出的特色。除了給予中小微企業傳統的金融支持之外,能否爲其進行信息數據的賦能,提升信息專業化的能力,這些對于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上的中長期發展或許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價值。
之後就需求方面,我們單獨從資金的長期與短期需求舉例進行解讀。比如,對于優質的創新類中小企業如何抓重點,需要明白實際上更需要的是長期的資金供給。對于科技創新類的企業來說,要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矛盾有時候還是有難點的,因爲其中天然有一些資金的跨期匹配的難題。因爲創新類的中小企業中大量的科技投入是需要在中長期内才能夠體現出其價值,對應的其資金需求也應該是偏長期的,帶來的更多是來自于股權類資本的需求,或者說來自于資本市場的需求。與之相應的,大家都在談PE、VC這樣一些股權資本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優質的科創類中小企業,當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引申出來的矛盾發現稅收的問題似乎是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着眼于機構、DP、LP或者現有稅收制度的約束,現有的股權資本在投資過程當中可能不會長期化,反而更有一些短期化的特征。以此爲例,梳理一下對中小企業的需求研究,乃至于金融需求研究的時候,還是要更加細分地描述,而不是泛泛談之。
因此引申出中小企業的金融供給問題。與需求相應就要讨論供給,雖然現在看到資源依托于政策的引導都在往中小企業進行配置,但還是需要梳理一下背後的多層次機制。
一類可以歸納爲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在資金方面可以通過商業銀行來傳遞,也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來滿足一些目标,還可以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或者是政策性的政府引導基金。在風險服務方面有政策性的保險、擔保等等支持,在任何經濟體中政策性金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在海外也逐漸體現出與商業性金融互補的重要作用。
第二類是純商業性金融的支持。對于商業性金融的支持政策介入有一些不同點,有時候可能是立竿見影、但是持續性存疑的問題,就是行政性的政策。比如,硬性規定需要怎麽樣的比例、百分之多少,但是它的持續性有時候是存疑的。因爲随着規模越做越大,未來進一步的持續是有挑戰的。也有許多是影響交易地位與價格的政策,即針對商業金融的補貼引導類政策。
第三類是合作性金融的支持。既有傳統的合作性金融的探讨,又有剛才所讨論的新興的産融合作類的創新,例如供應鏈金融、投租聯動、貸保聯動等等,這些都是在合作生态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動金融服務中小微。
金融科技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做什麽?首先是直接的助力。所謂直接的助力又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金融科技通過使整個金融服務效率的提升、金融産品與金融機構生态的優化,從而産生了水漲船高的效果,使得無論服務于綠色還是服務于小微,還是其他普惠金融,都能獲得水漲船高的效率提升。第二個層面,更加精準地面對現有的問題來解決具體的矛盾。
更精準的直接助力可以分爲以下幾類,一是金融供給層面。無論是推動現有的服務機構的數字化、産品的線上化與數字化,還是全新的産融生态、政策性金融資源的精準觸達,新興的基礎手段顯然都可以在其中有所作爲。從需求層面來看,剛才談了很多,因爲以信貸爲例,我們國家的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在全球來看都已經不低了,這個時候矛盾一方面可能是結構性的,即服務結構是否有偏差。二是金融需求層面。小微企業、中小企業自身如何進行數字化賦能,以及人才管理、機制、能力全面提升,推動自己的标準化、規範化發展。三是金融“土壤”層面。中介與标準的建設等都是“土壤”,這些“土壤”的要素是可以通過新技術的引用得到改良。四是其他要素。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或是利用新技術來應對小微企業應收帳款的難題,除了利用制度之外,技術顯然也可以大有可爲。
簡單舉個例子,剛才談到,依托于供應鏈金融和産業鏈金融,顯然是技術推動整個金融服務水漲船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是産業鏈的數字化得到了改良,而且在産業鏈上大量的中小微企業顯然能夠提升自己的數字化賦能與金融服務的層次。更加長期的思考來自于對整個數字經濟的定位、數字化的定位。中央政治局10月份的會議已經把數字化放到了極高的層面,就此而言我們要把數字化與中小微元素結合起來,同樣不僅僅要就産品談産品,就機構談機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與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未來的重要目标、政策目标結合起來,以政策導向反過來看需要做什麽。
金融科技也可以間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有四個目标依次在一個極高的層次上值得被關注。一是以就業爲核心的中小企業發展。這可能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目的。技術介入金融、介入到中小企業當中,要看對就業帶來了什麽改變,是結構性的改變還是總量的改變。如果已經給予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對于就業沒有帶來重大的改變,就要反思現在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政策加金融科技政策是否是有效的,特别是在疫情挑戰下,與過去不太一樣了。過去在經濟下行受影響最大的是第二産業的中小企業就業,而第三産業的情況是增加的,同樣在疫情挑戰下,第三産業中小企業的就業也受到影響,所以這是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二是以創新和提高生産率爲核心的中小企業發展。這一點帶來的金融支持是不一樣的,與科技金融密切的聯系在一起。三是以産業鏈完整性爲核心的中小企業發展。它的發展可能是爲了保證原有的在疫情跟經濟下行下受到沖擊和影響的産業鏈完整性能夠做到什麽。四是以綠色、可持續爲核心的中小企業發展。同樣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很多外部的約束條件。所以,政策導向是重中之重。
在此特别舉例說明,當引入綠色金融的時候,金融科技支持中小企業就又多了外生約束的變量,如何實現多元協調就是重中之重。有幾個簡單的思考,比如在經濟視角如何将多元目标進行協調,尤其是各類的短期與中長期目标。在社會與生态視角下如何梳理清楚,因爲“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支持碳中和不能隻依靠外力約束,還要依靠社會生态視角,并且落到人爲與文化共識方面。如果沒有道德約束、沒有文化的共識,肯定是很被動的。與之相應的是機制設計視角,除了道德層面要形成共識,經濟方面形成目标的權衡協調之外,在宏觀與微觀層面要實現激勵相融的機制,就是要把目标真正落到機構和企業的行爲上。最後才是落到技術視角,技術視角歸根結底既是爲了解決成本高、效率低的根本難題,在新技術引入過程當中所謂的數字經濟、“數字化+新金融”本身也要考慮綠色低碳的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對于數字經濟的理解不一定是降能、降碳,因爲随着數字經濟的叠代,有時候可能帶來更高的能耗,而關注降低單位能耗,改善能耗結構,可能是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一系列的目标、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厘清背後的邏輯,而不是仍然簡單地來談當前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這一重大曆史命題。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