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未來銀行業分化會加劇
曾剛:未來銀行業分化會加劇
12月17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出席新浪财經主辦的“第14屆金麒麟金融峰會”的“2021意見領袖年會”主題論壇,并發表演講。
大家好,首先感謝新浪财經的邀請,來參與這個年會。配合年會的主題,我想講一下新發展格局下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由于新發展格局是一個中長期的目标,它也代表了我們未來整個經濟結構和需求結構的一些變化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對銀行業必然會産生深遠的影響。因爲大家知道,實際上在整個金融體系當中,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是它的本源,實體經濟的變化,必然會帶來銀行業的一些變化,既包括外部的需求環境,也包括銀行外部其他的一些因素,會對整個銀行業重點發展的方向産生深遠影響。
首先,在新發展格局之下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有一個大緻的判斷,結合三季度的數據,有幾個明顯的趨勢:
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整個宏觀GDP的總量和美國的占比超過美國的70%。在這種背景下,整個中國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必然會有一個持續的下行,進入到一個中高增長速度空間,或者和我們自己過去相比,算是一個中低的增長速度區間,因爲我們的基數越來越大,資本積累的速度在減緩,人口紅利也在逐步消失。在這種背景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行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自2012年之後,這個趨勢就比較明顯,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持續保持下行的态勢。2020年疫情之後有一個迅速的反彈,但是到今年二季度之後,又回到潛在增長率大緻的區間。
在這種背景下,銀行業的發展環境顯然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因爲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的情況下,對整個金融的需求比較旺盛。在2000年中國入世之後,整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在快速增長的過程當中,必然會有比較強烈的投資等各個方面的資金需求,由此帶動銀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進而對整個銀行的業務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伴随着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整個銀行業也經曆了快速增長,在入世到現在2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銀行業的資産規模擴張了十倍以上,從2003年不到30萬億,到2021年9月末的時候,大約在350萬億以上,這實際上是由于外部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動力和需求。
在新的階段,未來在新格局構建過程當中,整個經濟長期增長的中樞是下行的,這個下行必然意味着對金融的需求也會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宏觀杠杆率進一步上升,在調控層面也提到了,控制信貸和社融的增長要和實體經濟相匹配,意味着金融的增長速度和實體經濟、名義GDP增長的速度要大緻相當;意味着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銀行業的增長速度也會降到和實體經濟大緻相當的水平。和過去相比,它顯然是一個持續放緩的過程。所以,規模擴張空間下降之後,整個銀行發展的理念就要發生一些調整。
第二,經濟政策與監管環境變化。未來預期,歸納經濟政策的走向有幾個特點:
1.穩總量。首先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最近我們開啓了降準、結構性降息的一些舉動,核心實際上還是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又需要維護宏觀杠杆率的穩定。維護宏觀杠杆率的穩定,意味着金融的增長要和實體相匹配。這是我們整個從總量的角度上來看的一個環境、一個狀态。
2.監管層面對利率的調控,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疫情之後,進一步地強化對利率的調控。疫情之後,進一步推動LPR下行,爲實體經濟讓利,今年對存款利率定價進行優化管理,降低銀行的融資成本。這兩天我們配合在總量降準的同時,又結構性地支持小微再貸款的利率進行下調等等,實際上都是有意地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下行,有助于金融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這個會對銀行的息差以及盈利産生一個長期的制約。當然支持好了實體經濟,對銀行或金融機構而言,長期實際上是培養了更好的客戶的資源,培養了更好的需求。但是短期會對它的業績或者息差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銀行需要提高效率,進一步地去拓展我們利潤的空間。
3.調結構。不管是政策也好,不管是宏觀的信貸政策也好,還是在我們監管層面上的監管政策也好,我們發現現在對銀行貸款結構投向的關注現在是越來越高,很明顯看得到,對禁止進入的行業管理得越來越嚴,包括房地産今年有幾個集中度的要求,地方的投融資平台,我們也有相應的監管的政策。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強化加強引導銀行資金向中小微企業、向綠色發展、向自主科創等領域,涉及到宏觀經濟運行更高質量發展的領域加大投放。所以,我們看到政策不斷地出台。包括在中小微企業領域的政策。今年11月份的時候,央行還推出了精準減排的貨币政策工具,以及對傳統能源行業清潔化的一些再貸款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越來越結構化,越來越精準,引導資金向我們需要它去的地方流動,這對銀行可能會産生影響,因爲銀行的信貸結構必須要符合國家的導向或者監管的導向,對我們的信貸投向以及相應的客戶管理等等都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4.最後,防風險。目前監管層面對于風險尤其是對影子銀行的風險,對房地産層面的風險仍然高度地關注,從未來來看,一段時間也構成了我們一些潛在風險的來源。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面,構成了我們整個銀行業在“十四五”期間以及我們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去考慮的重要的一些方面。
下面,我們在宏觀經濟增長背景和宏觀政策的背景下,看看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整個銀行業的整體運行狀況。
首先,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整個銀行業的規模增長速度在放緩,特别是2017年之後,基本上下降了好幾個台階,銀行業資産規模增長最快的時間節點大概是2008年之後,一度有些股份制銀行的年均增長速度在35%以上,但目前基本上都已經跌到10%左右甚至10%以下。因爲整個銀行業增速如果要和實體經濟相當,實際的增長率加上CPI,大概也就是6%~8%之間,可能是比較合理的增長空間,目前看,大多數銀行基本上已經回到了正常的區間。未來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意味着在新的發展時期,整體銀行業的增長速度、規模擴張的空間較上一個五年再往上走,實際上是大幅減緩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銀行的發展理念恐怕要發生變化。
第二,銀行的經營效率持續下行。不管是ROA,還是ROE,都在持續穩步下行。這個下行,一方面确實反映了銀行業讓利實體的結果,但即便是沒有政策層面上讓利的要求,随着市場競争的日益激烈,銀行業的淨息差收窄其實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趨勢。疫情之後,政策要求讓利可能加速了這一過程,但實際上從趨勢上來講,即便沒有這些要求,最終還是要收窄的,因爲我們觀察全球範圍,現在整個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大概還在2%左右,在主要經濟體當中應該是絕無僅有的高,相當多的國家,像日本、歐洲,恐怕銀行業平均的淨息差都是在1%以下,可能連中國的一半都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講,息差收窄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息差收窄,傳統的息差作爲主要收入來源的業務模式當然會受到挑戰。所以,在這種模式下,收益能力肯定是持續下行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在持續下行,這與治理金融亂象有很大關系。原來,銀行業是把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當作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有一段時間其實我們并沒有認真去做真正意義上的非利息收入,更多是影子銀行的一些息差收入,把它轉化成非利息收入,特别是涉及到理财資管業務條線,也包括把一些貸款利息轉化成費用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有虛假的成分。随着目前監管日趨嚴格,把原來的影子銀行的模式限制住,推動向實體經濟的減費讓利,我們發現,中間業務收入或者非利息收入占比是在持續下降的。從中長期看,銀行仍然是要把非利息收入作爲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特别是大銀行,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在新的框架下,比如我們仍然會發展資管業務作爲非利息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不再是原來的影子銀行模式下的息差收入,而是真正意義上資管行業的服務費用收取,以及投資銀行業務相關服務費用收取,意味着業務發展的全能化、多元化、綜合化會成爲一個重要趨勢,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化,因爲我們原來也提高過,但是那個時候不是綜合化,而是監管套利的結果,這個也構成了一些重大的變化。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銀行業的分化不斷加劇,用一個市場估值的指标來看,整個銀行業的市場估值,以PB來估值,整體的狀态目前不太樂觀,平均在0.7左右;在48家A股上市銀行當中,11月底提取當日的數據,隻有5家銀行的PB高于1,其它都在1以下,總體的估值比較低,将會影響到銀行業整體後續的融資。當然這個也對銀行業以規模至上的發展理念造成很大的制約,因爲要規模至上,要擴大規模,擴大風險資産規模,就得補充資本,而現在的估值又比較低,補充資本不太劃算,這種背景下會形成重大的制約。當然,我們也看到一個很大的特點,還是有優秀的銀行存在,估值高的銀行也客觀存在,差距是在拉大。随着未來一段時間整個銀行業原來的發展模式發生變化,外部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後,銀行業的發展理念也随之要進行調整,會向領先的銀行去學習。
接下來,簡單講一下後疫情時代,未來在新格局構建過程中,銀行業面臨着一些挑戰,大概有幾個方面:
1.分化會加劇,銀行之間差異會非常明顯,經營效益也會有很大差異。
2.傳統業務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一個原因是傳統業務淨息差在收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需求相對不振的情況下,規模擴張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就會面臨“資産荒”,“資産荒”是現在比較普遍的現象。另一方面,即便是有資産、有需求,規模能擴張出去,也會面臨資本的瓶頸,擴規模必然會面臨補充資本的問題,而補充資本,目前銀行業估值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傳統業務發展模式會得到挑戰。
3.存量風險的化解。未來一段時間,資管新規的影響還将繼續,一些地方政府的隐性債務,中小銀行的風險,還有房地産的風險,恐怕都會成爲我們在發展過程當中一些重大的挑戰。
所以,展望未來,存在機遇的同時,由于整個中國經濟運行與全球範圍去比仍然是比較有活力的,相對其他國家能夠維持較高增長速度的狀态,可以爲我們提供很大的空間。但是總體上和我們過去的發展環境相比,還是面臨着很多變化和挑戰。
最後,簡單提一下未來整個銀行在構建新格局當中,重點有哪些方面,供大家參考。
第一,下一步,要進一步強化對質量的關注。以前銀行業對規模關注比較多,現在規模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瓶頸,規模擴張的邊際效應是在下降的。在這種背景下,未來銀行業要提高質量發展,關注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同時以客戶爲中心,夯實客戶基礎,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理念上的變化。以前我們是以産品爲中心,關注的是規模和短期的效益。未來,我們需要以質量爲中心,以效益爲中心,去關注客戶長期發展的可持續。同時,我們要以客戶爲中心,圍繞客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務場景也好,産品和服務體系也好,等等。
第二,精細化的管理。精細化現在也很重要,因爲息差在收窄,隻能提高效率;要提高經濟利潤,要麽獲得更多的收入,要麽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在現在的環境下恐怕受到很多約束、限制,因此提高效率就變得非常重要;而提高效率,需要通過更加好的、精細化的管理來實現,包括财務管理精細化、經營管理層面的精細化,以及在風險管理、定價方面更爲精細化,來更好地實現效率提升。
第三,優化結構,包括優化銀行的信貸結構。在雙碳轉型過程當中,我們怎麽樣去把握好的機會、新的機會,去支持整個戰略的實現、綠色發展的實現,同時尋找新的投資空間。同時配合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這個大戰略當中尋找新的資産投放的機會,解決我們“資産荒”的問題。所以,未來資産負債結構的優化、收入結構的優化、客戶結構的優化,可能會是銀行業未來的一個重大的趨勢。
最後一個重點是數字化。整個經濟在加速地數字化,客戶的行爲也在加速地線上化,在這種背景下,銀行的服務要從原來的傳統線下爲主,恐怕要轉到線上、線下結合;從原來的以我爲主、以産品爲主轉化爲以客戶爲中心的生态圈的建設,零售端可能有各種場景,在行業端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行業銀行,等等。要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綜合化的一站式服務的平台,這個可能是以金融科技的方式來支撐,實現整個銀行業務到管理層面的數字化,這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也關乎整個銀行機構未來是否能夠在更激烈的競争中生存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
以上就是我對整個銀行業在構築新發展格局當中,未來可能發展的一些重點方向做的一些非常粗淺的思考,供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