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部长通道”,部长们谈了这7点
2022年,在更加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下,我們能否如願實現5.5%的增長目標?具體到財政政策、固定資產投資應如何發力?保障糧食生產等“接地氣”的工作又該如何推進?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如約開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財政部部長劉昆、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相繼亮相。50餘分鐘時間,針對前述熱點話題,三位元部長直面民生關切,乾貨滿滿。
談增長:
有信心實現5.5%的GDP增長目標
“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很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很強。這也是我們實現今年GDP增長5.5%左右目標的信心所在、基礎所在。”何立峰第一個登場,面對記者對於中國經濟形勢的提問,他以三個“很強”予以回應。
這份自信來源於我國能有力有效應對疫情,及時有序促進經濟恢復發展;來源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繼續克服困難挑戰提供了良好基礎;來源於黨中央、國務院前瞻性地分析形勢,提前謀劃、靠前部署,針對穩增長、紓困企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
“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繼續保持我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向未來。”何立峰說道。
談“雙碳”:
推進“雙碳”工作能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從國情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何立峰表示,第一,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的一件大事。通過推進“雙碳”工作,可以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商業機會,可以有效促進全國各地包括農村、城市生活環境改善,可以為子孫後代謀幸福。
第二,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推進“雙碳”將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改變,不僅需要各地方、各行業、各類企業參與,也需要城鄉居民共同參與,人人都有責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第三,推進“雙碳”必須全國“一盤棋”。要統籌考慮,講究策略方法,正確處理好當前和未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全域和局部的關係,特別是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要堅持先立後破、穩妥推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當然,我們不搞‘碳衝鋒’,也不搞運動式‘減碳’。”何立峰表示,將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雙碳”工作,一定能夠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談投資:
投向、專案安排要精准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離不開發力得當的政策措施,穩投資就是其中一項。
在答問中,何立峰為今年穩投資工作劃清重點、指明方向。
首先,精准把握投資重點。一是“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二是基礎設施補短板、推進“雙碳”領域專案、發展新興產業、推進老舊設備更新等。三是實施新型城鎮化。重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特大城市要瘦身健體,大中城市要補齊短板。四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養老、托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投資。關鍵是投向要精准,專案安排要精准。
其次,多管道籌集資金。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再次,狠抓專案落地實施。推動已經在建的專案加快建設進度,儘快竣工投產一批。推動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專案加快進度,儘快開工建設一批。同時,謀劃一批新專案。
談財政政策:
財政支出強度有保障
越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宏觀政策越要穩健有效,靠前發力。
針對今年安排的赤字率降至2.8%左右是否會影響全國一般預算支出強度的疑問,劉昆用一組資料廓清市場疑慮:今年赤字規模減少2000億元,但通過跨年度調節,僅中央本級財政調度一般預算的資金就達1.267萬億元,是去年的6.6倍。這一資金量相當於提高赤字率1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強度有保障。
2021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達1.1萬億元,今年這一數字又創新高,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據劉昆介紹,聚焦製造業等6個行業的退稅減稅規模達1萬億元,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益受惠也達1萬億元。
談糧食生產:
14億中國人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近年來,受疫情、災情疊加影響,糧食安全、糧食危機一直是熱門話題。去年,我國冀魯豫陝晉5個省受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面積達1.1億畝,占冬小麥總面積的1/3。“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保夏糧奪豐收這場硬仗。”“今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83公斤。”唐仁健一出場就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這背後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唐仁健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比如,提高小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三大穀物種植收入保險和完全成本保險擴大至全國主產省的820多個主產縣,以及對種糧農民實行農資補貼等。有關部門迅速行動。針對今年苗情和特殊困難,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專門的工作方案和技術指南,督促有關部門將關鍵措施落實到位。
“不管國際形勢怎麼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中國人民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而且飯碗能夠越端越穩,也吃得越來越好。”唐仁健說道。
談耕地: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
針對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唐仁健表示,一是管數量。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的順序,劃好三條控制線。現有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要足額、帶位置的層層分解下達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簽訂責任書,實行上圖入庫、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二是提品質。現在耕地有2/3還是中低產田。要通過提高地力,挖掘產量潛力。去年高標準農田建設1億畝,今年還將建1億畝,數量總計達10億畝,能確保1萬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同時,還繼續加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力度和鹽鹼地開發利用。
三是控用途。其中,耕地要主要用於糧棉油糖菜和飼草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糧食生產。10億畝高標準農田原則上要全部用於糧食生產。
談脫貧攻堅:
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問題
據唐仁健介紹,去年全國脫貧人口收入增長達16.9%,比其他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快6.4個百分點。脫貧地區外出打工人數3145萬,比2020年增加了126萬。這兩組資料表明,農民收入、生活有較大改善,沒有發生大家擔心的規模性返貧問題。
“但是,以前解決的主要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保障水準還比較低,尤其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自我發展能力動力等還是不足。”唐仁健坦言。
他表示,接下來,一是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二是抓住產業就業這個根本,補上技術、設施、行銷、人才4個短板;三是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的幫扶力度。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