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單碳資產轉型債券成功發行
2月14日,由寧波銀行為主承銷商,興業銀行為聯席主承銷商的全國首單碳資產轉型債券“23華光環保SCP004(轉型/碳資產)”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本期債券發行人為無錫市華光環保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規模2億元,採取固定利率+浮動利率發行,其中浮動利率掛鉤碳排放配額(CEA)收益率。本筆債券發行規模2億元,期限268天,為全國首單碳資產轉型債券。
本筆債券採取固定利率+浮動利率發行,其中浮動利率掛鉤碳排放配額(CEA)收益率,募集資金全部用於天然氣熱電聯產專案。經過第三方機構獨立評估,該專案每年預計可實現節能量22.04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6.73萬噸,可有效落實“節能減排”的產業政策,取代區域小型分散燃煤熱電機組,減少分散污染,同時解決地區用電的需求,緩解電網調峰壓力,環境效應明顯,可有效促進地方經濟清潔發展,具有較強的環境與社會效益。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短時間內實現社會經濟全面低碳轉型,既需要支持綠色產業專案,同時也要支持高碳行業轉型發展。作為全國首家赤道銀行的分支機構,興業銀行無錫分行積極發揮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引領作用,為傳統行業轉型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22年末,興業銀行無錫分行為無錫地區近200家企業提供了綠色金融融資服務,累計投放資金近320億元。此外,分行為轄內企業發行多筆綠色債券,如:國聯集團可持續掛鉤債、無錫建發綠色美元債、無錫金源綠色歐元債等。
延申閱讀
轉型債券將彌補高碳企業轉型的資金支持問題
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取得顯著進展,市場規模穩居全球前列,產品創新踴躍,市場標準日益完善。與此同時,在傳統高能耗、高碳排放行業面臨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的當下,轉型債券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被創新推出,轉型金融標準研究也取得階段性進展。展望2023年,各方高度關注我國綠色債券及轉型債券在制度規範、市場規模、產品創新等方面將取得哪些新進展。圍繞這些話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
《金融時報》記者: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持續震盪、地緣衝突加劇,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整體發行情況如何?
王文:當前世界正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美聯儲與歐洲央行多次加息,全球金融市場持續波動,歐洲在能源危機的影響下更是推遲了碳中和與清潔化進程。在此綜合變局之下,中國綠色金融依然保持了蓬勃發展和領跑全球的態勢。
就國內發展而言,碳中和進程已逐步進入穩速跑階段,中國的綠色金融業務為實體經濟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越來越明顯的推動力,也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對外合作方面,我國進一步擴大了國際綠色金融合作範圍,不僅牽頭制定G20轉型金融框架並落實《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還更新了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並推動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提升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傳遞了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積極信號,在全球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中注入中國金融力量,在推進全球綠色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綠色債券在金融市場的綠色化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上半年,我國共發行綠色債券4006.36億元,同比增長64.4%,年中綠色債券存量達1.42萬億元,增速和規模遠超過往;2022全年綠債發行量更是突破了1萬億元,繼2016年綠色金融元年以來規模首次破萬億元。隨著各類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交易機制及市場結構不斷優化,金融機構為綠色產業提供的融資業務越來越標準化、規範化,中國目前是全球綠色資金存量最大的國家,也是全球綠色經濟的核心引擎,綠色金融市場數年來在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同時,還在品質和效益上迅速提升。
《金融時報》記者:當前我國綠色債券規模已居世界前列,但綠色債券占綠色金融產品比重偏低、產品體系不夠豐富,難以精准滿足企業綠色發展需求、投資端“綠色”激勵不明顯等情況依然存在。在增加綠債供給、推動產品創新、提升投資吸引力等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王文:首先,增加綠色債券供給,是提升我國綠色直接融資的必經之路。目前,綠色金融市場中綠色信貸占綠色融資整體規模的比例超過90%,綠色資金大多集中在銀行端,以貸款為主,應加強綠色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擴大綠色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的應用,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金融市場,提高投資者的參與度。
其次,建議在綠債增量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過程中,防範和避免企業在發行綠色債券等融資業務中的“洗綠”“漂綠”風險。為確保綠色發展不走偏、不走樣,需要注重防範用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入非綠色專案活動中或對高碳專案進行虛假的低碳宣傳,促進企業將目標放在新興綠色產業的低碳成效提升以及傳統棕色業務存量的轉型方面。
再次,推動綠色債券市場深化發展需要投融並重。提升綠色債券投資的吸引力主要以綠色發展潛力和生態效益的挖掘為基礎,同時需要完善綠色債券市場的標準化和資訊化水準,這有助於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盈利預期和流動性預期作出積極考慮和評價。
最後,建議綠色債券市場與氣候投融資試點相結合。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工作的推進必然會依賴和借助綠色金融市場和工具創新,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將會不斷投入到氣候治理和低碳轉型中去。綠色債券在氣候投融資目標的需求下,應當更好地回應碳達峰碳中和等氣候戰略要求,緩和氣候資金的時間和空間矛盾,形成一批先進經驗。
《金融時報》記者:從完善制度規範角度看,您認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壯大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加力?
王文:首先,綠色債券市場應繼續提升標準體系的現代化水準,實現中國綠債的國際化,推動綠色金融“走出去”,提升綠色金融的國際話語權,目標是建立綠色產業與綠色金融相協調的綠色標準體系,覆蓋綠色生產、清潔能源、資訊披露標準和規範等,進一步實現綠色產品標準、綠色物流標準、綠色貿易標準等與綠色金融標準之間的銜接,將綠色債券與綠色產業業務之間的聯繫從財務經營擴展到環境和社會等領域,貫徹碳足跡披露在全產業鏈供應鏈的連通。
其次,擴大綠色債券融資是擴大綠色直接融資的首要立足點,同時避免綠債資金較為集中、投放行業過於狹窄等問題,多元化的綠色融資活動是擴大資金來源和資金流向範圍的基礎,也有助於完善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以發揮資本市場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和鼓勵作用。
最後,綠色債券市場應建立與完善現代化的綠色激勵和約束機制,吸引更多的融資主體和社會投資進入綠色債券市場,與政府資金形成合力,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吸引更大範圍的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擴大中國綠色金融的國際影響力,為聯合國氣候治理議程注入新動力。
《金融時報》記者:發展轉型金融正成為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重點任務。您認為,鼓勵發展轉型債券具有哪些現實意義?當前我國轉型債券發展實踐成效如何?
王文:轉型債券是我國轉型金融在工具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實踐,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意義重大。如果以宏觀視角來分析,綠色金融多是在能源消費端提供資金支持,轉型債券等金融工具則可以在工業生產端提升碳密集型行業的轉型速率。
具體來看,當前我國綠色債券、綠色信貸大都服務於“純綠”專案,例如分佈式光伏、水電站等,但金融市場對棕色行業的綠色化轉型缺乏系統性的投融資幫助。轉型債券等工具的出現則彌補了綠色融資缺乏對高碳企業轉型的資金支持問題。
當前,我國在轉型金融領域開展了相當多的務實性工作。轉型金融試點早在2020年就已展開,近年來一些金融機構也相繼出臺相關檔,如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在2021年年初分別發佈了《轉型債券管理聲明》和《轉型債券框架》,明確定義了轉型債券並給出了合格專案類別,是推出支持轉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導性檔。2021年初,中國銀行成功完成境外50億元人民幣等值轉型債券定價,這是世界範圍內首筆金融機構公募轉型債券交易。2022年6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佈了《關於開展轉型債券相關創新試點的通知》,擬創新推出轉型債券,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支持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可以說,我國已先行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轉型債券經驗,佔據了全球轉型金融市場的先機。
《金融時報》記者:目前,國內尚未形成一套被普遍認可且明確的轉型金融標準。您認為,如何進一步發力,促進轉型債券市場發展?
王文:轉型金融作為綠色金融市場中的新興概念,我國及全球範圍內均未形成明確的統一標準與框架。中國要實現為全球綠色升級轉型提供可持續、可推廣的支持作用以及提高轉型資金的國際流動性,轉型金融必須實現國際化和標準化,這是中國提升標準解釋力和氣候話語權並帶動全球轉型金融創新的機遇。
若要順利推進轉型債券市場的穩健發展,至少要應對以下三大挑戰:
一是要應對轉型債券支持的行業差異,轉型金融面向的電力、建築、有色金屬等高排放行業各自具備不同的減排目標和規劃,這些領域的企業在資金需求、時點選擇、運作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行業差異,這提升了轉型債券標準制定的橫向規模。建立轉型債券的全行業標準規範,將為“1+N”政策體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藍圖提供重要的金融標準支撐和參考依據。
二是轉型債券並非實現初期融資就完成使命,而是要遵循行業路徑,提供長期性的、持續性的轉型支持。不同企業受限於生產方式和技術積累,在運用轉型金融資金上的個體差異較大,且需要金融機構開展長期追蹤和動態評價,這為轉型債券的設計和創新帶來了較大時間跨度上的縱向要求,這是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踐路徑提供可遵循、可複製、可持續的長期動態轉型資金支持的必然要求。
三是轉型債券不同於普通融資工具,轉型債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轉型目標,因此需要建立科學自主的低碳發展評估體系,為轉型債券等工具支持的行業和企業進行評價與界定。
此外,轉型金融市場所需的資金存在結構性矛盾,在資金需求端的高排放企業缺少足夠資金投入到轉型活動中去,在資金供給端的綠色資金受限於專案範圍和基礎資訊,難以有效暢通資金對接。為此,建立轉型債券的政策與市場創新,完善轉型過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是當前有效發力並促進轉型債券發展的重要基礎。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