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互換通”來了。 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當日正式啟動。《金融時報》記者在“互換通”上線儀式現場獲悉,截至15日9時30分,“北向互換通”已成交18億元人民幣,共計37筆,參與的境外機構有16家。 所謂“互換通”,是指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連接,參與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場和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機制安排 。本次啟動的“北向互換通”即香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境外投資者)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清算、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參與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 根據人民銀行介紹,“北向互換通”初期可交易品種為利率互換產品,報價、交易及結算幣種為人民幣。在交易額度方面,初期,全部境外投資者通過“北向互換通”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在軋差後的名義本金淨額每日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後續可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額度。 在中銀香港副總裁徐海峰看來,本次推出的“互換通”,將通過高效電子化交易和緊密銜接的交易清算環節,為內地和境外投資者搭建起了一條全新的利率衍生品市場互聯互通高速路。 更好對沖利率風險 “互換通”提出於2022年7月4日。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公佈兩項新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一是香港與內地的“互換通”;二是建立人民幣與港幣之間的常備互換安排。 此後,相關準備工作一直在穩步推進。2023年2月17日,人民銀行發佈了《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初期開放北向互換通下的利率互換產品,實行額度管理等。 4月28日,人民銀行發佈公告表示,為規範開展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相關業務,保護境內外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利率互換市場秩序,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5月5日,人民銀行又宣佈“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將於2023年5月15日啟動。 實際上,在多位業內受訪者看來,“互換通”的推出能更好滿足全球投資者的需求。例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互換通’能夠通過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利率互換這一衍生品工具,實現境外投資者對沖利率風險的需求。” “‘互換通’是互聯互通機制首次延伸至利率衍生品領域的成果,有助於境外投資者控制利率波動風險,降低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的突破及創新,更有效提高結算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徐海峰表示,“互換通”的開通也有助於讓境外投資者更關注中國債券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 渣打香港及大灣區金融市場部主管曾繼志也表示,境外投資者的參與將有助於推動內地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完善市場的風險定價機制,促進內地債券市場的增長。渣打將繼續大力支持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機構期待“互換通”下新機遇 利率互換是一種基礎的、簡單透明的金融衍生品,是利率衍生品的一種。目前,“北向互換通”下可交易的利率互換品種為固定利率換浮動利率的普通利率互換。對此,境內外投資機構都希望能積極參與其中。 對於“互換通”的市場前景,明明表示,短期來看,受制於中美利差倒掛,人民幣債的性價比優勢在國際市場中不如從前明顯。但中長期來看,在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背景之下,外資繼續增持我國債券資產仍是大勢所趨,我國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的流動性也將進一步提升。 更多業內人士表示,十分期待“互換通”下的新機遇。“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程度及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中銀香港作為境外參與者,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國際投資者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徐海峰表示,中銀香港作為最早參與內地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之一,一直積極參與互聯互通機制的優化,相信隨著利率、外匯等各類風險管理工具的完善,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和熱情將繼續增加。 在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林榕輝看來,“北向互換通”是境內銀行間利率衍生品市場邁出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他表示,受益於境內銀行間市場的高流動性及多元化參與主體,可通過電子平臺實現跨境互聯、前後臺直連、集中清算等優化機制,便利境外機構參與國內利率衍生品市場,促進境內衍生品市場跨境融合,提升中國利率基準曲線的定價效率。 “興業銀行作為銀行間債券及利率衍生品市場最活躍的做市商之一,通過香港分行充分發揮境內外跨境聯動的優勢,2022年香港分行通過‘債券通’與境內外交易對手達成交易超9600億元,具有較強的報價、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林榕輝表示,期待能在“互換通”平臺上更好地為海外客戶提供優質做市報價及成熟交易策略輸出,推動中國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 債市對外開放再進一程 “‘互換通’可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利率衍生品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裁張漪如是表示。她談到,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銀行間衍生品市場日臻成熟,成交規模與日俱增,服務於金融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而人民幣利率互換作為主要品種,經過多年穩步健康發展,交易規模逐步擴大、參與主體日益豐富、風險管理功能有效發揮。 根據外匯交易中心數據,2005年銀行間衍生品市場交易量僅為395億元人民幣,2010年突破10萬億元,2017年突破100萬億元,2021年達167.2萬億元。2021年,銀行間外匯衍生品成交22.6萬億美元(折合145.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間利率衍生品成交21.4萬億元,而利率互換為最活躍品種,成交占比達98%。而根據人民銀行公佈數據,2022年,銀行間本幣衍生品市場共成交21.3萬億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的持續開放吸引了眾多境外投資者,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不斷擴大。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為3.3萬億元,其中,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為3.2萬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境外投資者對有效對沖利率風險工具的需求與日俱增。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對記者表示,“互換通”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隨著“互換通”的發展,中國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流入。這不僅令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中國債市優化資產配置,也有助於推動中國債市的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元化。 業界已經相當期待,本次“互換通”的推出將與“債券通”產生協同效應。明明表示,“互換通”既為境外投資者對沖利率風險提供衍生品工具,又能提高外資在我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同時,“互換通”的啟動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明明看來,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化更多的體現在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功能,而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功能則有待提高。“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不斷深化人民幣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他解釋,“當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增加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有與之匹配的人民幣資產池,以提供足夠的可投資人民幣資產。除了開放人民幣債券市場,開放利率互換市場以提供相應的風險對沖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北向互換通”來了。 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當日正式啟動。《金融時報》記者在“互換通”上線儀式現場獲悉,截至15日9時30分,“北向互換通”已成交18億元人民幣,共計37筆,參與的境外機構有16家。 所謂“互換通”,是指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連接,參與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場和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機制安排 。本次啟動的“北向互換通”即香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境外投資者)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清算、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參與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 根據人民銀行介紹,“北向互換通”初期可交易品種為利率互換產品,報價、交易及結算幣種為人民幣。在交易額度方面,初期,全部境外投資者通過“北向互換通”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在軋差後的名義本金淨額每日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後續可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額度。 在中銀香港副總裁徐海峰看來,本次推出的“互換通”,將通過高效電子化交易和緊密銜接的交易清算環節,為內地和境外投資者搭建起了一條全新的利率衍生品市場互聯互通高速路。 更好對沖利率風險 “互換通”提出於2022年7月4日。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公佈兩項新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一是香港與內地的“互換通”;二是建立人民幣與港幣之間的常備互換安排。 此後,相關準備工作一直在穩步推進。2023年2月17日,人民銀行發佈了《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初期開放北向互換通下的利率互換產品,實行額度管理等。 4月28日,人民銀行發佈公告表示,為規範開展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相關業務,保護境內外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利率互換市場秩序,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5月5日,人民銀行又宣佈“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將於2023年5月15日啟動。 實際上,在多位業內受訪者看來,“互換通”的推出能更好滿足全球投資者的需求。例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互換通’能夠通過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利率互換這一衍生品工具,實現境外投資者對沖利率風險的需求。” “‘互換通’是互聯互通機制首次延伸至利率衍生品領域的成果,有助於境外投資者控制利率波動風險,降低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的突破及創新,更有效提高結算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徐海峰表示,“互換通”的開通也有助於讓境外投資者更關注中國債券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 渣打香港及大灣區金融市場部主管曾繼志也表示,境外投資者的參與將有助於推動內地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完善市場的風險定價機制,促進內地債券市場的增長。渣打將繼續大力支持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機構期待“互換通”下新機遇 利率互換是一種基礎的、簡單透明的金融衍生品,是利率衍生品的一種。目前,“北向互換通”下可交易的利率互換品種為固定利率換浮動利率的普通利率互換。對此,境內外投資機構都希望能積極參與其中。 對於“互換通”的市場前景,明明表示,短期來看,受制於中美利差倒掛,人民幣債的性價比優勢在國際市場中不如從前明顯。但中長期來看,在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背景之下,外資繼續增持我國債券資產仍是大勢所趨,我國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的流動性也將進一步提升。 更多業內人士表示,十分期待“互換通”下的新機遇。“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程度及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中銀香港作為境外參與者,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國際投資者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徐海峰表示,中銀香港作為最早參與內地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之一,一直積極參與互聯互通機制的優化,相信隨著利率、外匯等各類風險管理工具的完善,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和熱情將繼續增加。 在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林榕輝看來,“北向互換通”是境內銀行間利率衍生品市場邁出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他表示,受益於境內銀行間市場的高流動性及多元化參與主體,可通過電子平臺實現跨境互聯、前後臺直連、集中清算等優化機制,便利境外機構參與國內利率衍生品市場,促進境內衍生品市場跨境融合,提升中國利率基準曲線的定價效率。 “興業銀行作為銀行間債券及利率衍生品市場最活躍的做市商之一,通過香港分行充分發揮境內外跨境聯動的優勢,2022年香港分行通過‘債券通’與境內外交易對手達成交易超9600億元,具有較強的報價、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林榕輝表示,期待能在“互換通”平臺上更好地為海外客戶提供優質做市報價及成熟交易策略輸出,推動中國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 債市對外開放再進一程 “‘互換通’可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利率衍生品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裁張漪如是表示。她談到,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銀行間衍生品市場日臻成熟,成交規模與日俱增,服務於金融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而人民幣利率互換作為主要品種,經過多年穩步健康發展,交易規模逐步擴大、參與主體日益豐富、風險管理功能有效發揮。 根據外匯交易中心數據,2005年銀行間衍生品市場交易量僅為395億元人民幣,2010年突破10萬億元,2017年突破100萬億元,2021年達167.2萬億元。2021年,銀行間外匯衍生品成交22.6萬億美元(折合145.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間利率衍生品成交21.4萬億元,而利率互換為最活躍品種,成交占比達98%。而根據人民銀行公佈數據,2022年,銀行間本幣衍生品市場共成交21.3萬億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的持續開放吸引了眾多境外投資者,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不斷擴大。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為3.3萬億元,其中,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為3.2萬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境外投資者對有效對沖利率風險工具的需求與日俱增。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對記者表示,“互換通”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隨著“互換通”的發展,中國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流入。這不僅令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中國債市優化資產配置,也有助於推動中國債市的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元化。 業界已經相當期待,本次“互換通”的推出將與“債券通”產生協同效應。明明表示,“互換通”既為境外投資者對沖利率風險提供衍生品工具,又能提高外資在我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同時,“互換通”的啟動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明明看來,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化更多的體現在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功能,而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功能則有待提高。“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不斷深化人民幣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他解釋,“當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增加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有與之匹配的人民幣資產池,以提供足夠的可投資人民幣資產。除了開放人民幣債券市場,開放利率互換市場以提供相應的風險對沖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民銀行 互換通 北向互換通 境內外投資者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