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海市政府舉辦新聞發佈會。針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總體推進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繼續向好發展方面;上海在推進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方面等問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副主任張忠寧、上海證監局副局長王登勇等均明確解答。
央廣網:作為本次論壇的輪值主席單位,請問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總體推進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張忠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中央關於金融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一方面,持續引導各類外資金融機構在滬集聚,支持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目前上海外資銀行保險法人機構超50家,外資省級分支機構超100家,外資保險代表處超70家。我們在上海率先推進人身保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全國前三家外商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均在上海完成註冊變更。全國5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均落戶上海。全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獲批開業,有力提升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另一方面,深入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推動國際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建設聯動發展。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改革“試驗田”作用,服務國家戰略實施。我們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工作方案》,為上海打造科技保險創新引領高地提供政策支持。聯合七部委印發《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在長三角五城市建立我國首個跨省域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著力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
關於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情況,2021年10月,我們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發佈《關於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年多來,央地積極聯動,以服務再保險高水準對外開放和高質量“雙迴圈”為目標,從戰略架構、規則體系、政策配套多方面入手,全力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一是緊抓全球承保能力“再佈局”窗口期機遇,確立以再保險“國際板”為核心的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戰略架構。即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國際再保險功能區”,提供國際再保險分入業務的集中登記、交易、清結算、資訊披露、資信管理、合同存證等服務,打造透明、便利、高效的國際再保險分入業務交易市場。
二是以高水準制度型開放為準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再保險“國際板”規則體系。完成國際再保險分入業務登記管理規定、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交易規則、場內跨境交易便利化清結算辦法、償付能力再保險信用風險特徵係數操作指引等制度規則設計,夯實再保險中心制度基礎。
三是將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與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緊密結合,構建與國內外營商環境相適應的再保險功能區。境內外保險主體通過在功能區內設立再保險運營中心,或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交易席位等方式開展再保險業務,可享受專有的財稅優惠、資金跨境便利和差異化監管等系列配套政策。
近期,我們將和上海市聯合出臺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相關實施細則,正式在上海開設面向全球的國際再保險交易市場(簡稱“再保險國際板”),對再保險中心建設路徑和配套支持進行固化明確。面對新征程,我們將指導金融業更好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金融力量。
解放日報:本屆論壇議題之一是構建更好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請問在推進科創金融服務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發力點在哪?近年來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進展情況?
5月31日上海市政府舉辦新聞發佈會。在談到推進科創金融服務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葛平表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市金融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支持科技自立自強,發佈“浦江之光”行動計畫,著力構建有力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注重發揮風險投資作用,風險投資在科創企業發展初期發揮著關鍵性的支持和引導作用,是金融支持科創的“最先一公里”。上海高度重視並支持股權創投機構在滬發展,各部門通過出臺檔、出資引導、優化環境等方式,對行業發展形成有力支持。據中基協統計,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在獲私募基金投資的企業家數、被投專案數、涉及金額上均排名全國第二。另據第三方數據統計,近三年來,投向上海的股權投資規模占比居全國首位;去年註冊在上海的股權創投機構投資熱度最高的三大行業是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資訊技術,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市戰略新興產業強鏈補鏈。
二是注重發揮資本市場作用,登陸資本市場是科創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步,必須打通企業上市融資的“最後一公里”。科創板設立以來,“浦江之光”行動不斷深化,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2.0、做市商制度等相繼推出,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的上市包容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品牌示範效應、科創成長效應逐步顯現,也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4月末,科創板已上市企業519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7901.6億元,總市值6.7萬億元。同時,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穩步推進。
三是注重發揮銀行信貸作用,銀行信貸是科創企業融資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科技履約貸”“科創助力貸”等科技專屬信貸產品持續完善,形成了專利許可收益質押融資模式、科創企業專屬評級授信模型等創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52%。2022年,市融資擔保中心共承做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規模同比增長45%,其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貸款占比約為57%。
四是注重發揮科技保險作用,2022年7月,銀保監會與上海市政府聯合發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工作方案》,以科技創新帶動保險升級。同時,我們積極發揮科技保險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風險管理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國積體電路共保體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萬億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累計為176個重點創新專案承保。
2022年11月,人民銀行聯合科技部等八部委出臺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下一步,將以此為契機,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推動科創金融創新舉措早見效,加速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點,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能級進一步提升,為金融服務科創營造良好生態。
在談到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進展情況方面,上海證監局副局長王登勇表示,關於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有關工作的進展情況,近年來,中國證監會持續健全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更好支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增強對科技企業上市的制度包容性。隨著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滬深北交易所各板塊的定位更加清晰。2022年新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目前,A股市場上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近40%。科創板“硬科技”的定位得到彰顯,比如在積體電路行業已形成了近90家上市公司組成的產業集群。創業板服務創新的力度不斷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近六成。北交所開市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的上市公司占比超八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四成。
通過關鍵制度改革增強包容性。比如,註冊制改革試點期間,優化紅籌架構、特殊股權結構企業上市制度,更好地適應高科技企業多樣化的股權設計需求。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未盈利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支持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契合科技創新企業前期投入大、收入和盈利需要一個過程的現實特點。
二是支持科技創新公司債券融資發展。平穩推出科技創新公司債券試點並於2022年5月轉入常態化發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持續完善配套措施。今年4月,進一步印發《推動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加快提升科技創新企業服務質效。截至2023年3月底,交易所市場共計發行科創債283只,發行規模2100億元。
三是持續加強投資端支持力度。引導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積極投資科技企業,支持通過券商自營、資管、另類投資、私募投資和公募基金等形式,加大對科技企業的投資力度。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已持有科技型企業市值2.29萬億元,占科技型企業自由流通市值的20.24%,占公募基金持有所有股票市值的41.31%。
私募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在促進企業資本形成、支持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註冊制改革以來,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過私募基金支持。聚焦“卡脖子”領域,精准支持電腦、半導體、醫藥生物等重點科技創新領域,截至2022年底,上述領域在投專案6.01萬個,在投本金2.31萬億元。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經濟運行十分穩健,請問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繼續向好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將如何發力?
孫輝:今年以來,上海經濟呈現比較強勁的恢復性增長,運行比較平穩,與此相適應,信貸融資總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民營、小微、科創、綠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也保持了必要的力度。
從總量上看,4月末,上海本外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9個百分點,1-4月累計新增3714億元,同比多增超1000億元。從融資成本上看,4月份上海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57%,同比下降16個基點,處於歷史最低水準,也是全國最低地區之一。
從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上看,一方面是持續推動小微、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前四個月,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已累計發放再貸款再貼現資金近500億元,同比增長43%;通過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提供激勵資金近5億元,帶動上海地方法人銀行新增普惠小微貸款超240億元;通過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支持政策,為上海30多萬戶小微企業減息約18億元。同時,我們還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持續推動金融服務小微、民營企業能力建設,構建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目前,上海民營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風險補償、擔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另外,加大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這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了突出作用,比如說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科技創新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截至一季度末,已累計推動在滬銀行發放符合各類專項再貸款要求的貸款1370多億元,其中今年一季度投放約370億元。受此帶動,4月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46.1%,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41.9%,均大幅高於全市各項貸款總體增速。
下階段,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將繼續精准有力執行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信貸規模平穩增長,同時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民營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促進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鞏固和拓展經濟向好的勢頭。
21世紀經濟報導:本屆陸家嘴論壇安排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新趨勢的議題內容,能否具體談談上海在推進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方面有哪些進展?以及未來有何打算?
葛平:資產管理是連接實體經濟和金融資本的橋樑。上海高度重視資產管理行業發展,202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打造成為亞洲資產管理的重要樞紐,邁入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目前,上海資管發展已取得初步進展,各類資產管理規模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其中公募基金、保險資產管理占全國比重達三分之一,特別是權益類基金規模占全國近二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占全國第一。上海擁有國內最為齊全的金融市場體系,集聚了一批資管龍頭機構,資管產品體系日益豐富,金融人才儲備也較為充足,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截至目前,有80餘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參與上海QFLP試點,近60家參與QDLP試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38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32家落戶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資管機構已有17家在滬設立主體並展業,一系列全國“首家”“首批”資產管理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先後落滬(如全國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首家從合資轉為外資獨資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等)。2022年9月,上海資產管理協會揭牌成立。
下一步,在國家在滬金融管理部門指導和支持下,將會同市場各方力量,發揮好已有的優勢和特色,著重從四個方面加快推進全球資管中心建設。
是擴大金融高水準開放。推動在滬金融市場加強國際合作,不斷創新產品,暢通資管投資管道,為資管行業提供更多的多元化交易服務和風險對沖工具。
二是完善多元化資管機構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在上海獨資、合資設立證券、基金、養老金管理等機構,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持續深化QFLP和QDLP試點。
三是不斷創新資管產品和服務。豐富固定收益產品種類,加大權益類產品發行力度,推動加大綠色領域投資力度,深化資產管理行業數位化應用。
四是充分發揮上海資產管理協會溝通交流的平臺功能。支持協會圍繞資管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與產業發展、加強國內外資管機構交流、金融科技賦能等方面開展工作,促進形成資管行業共生共榮的良好生態。力爭到2025年,把上海建設成為資產管理領域機構、產品、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度高,生態體系較為完備的綜合性、開放型資產管理中心,資產管理規模顯著提升,打造亞洲資產管理的重要樞紐,躋身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推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有哪些舉措?尤其在提供多層次養老金融服務方面有哪些考慮?
張忠寧:養老的話題是社會各方面非常關注的話題,近幾年來,基本上每次新聞發佈會媒體都非常關心。這麼多年來,我們在養老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一是持續加強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力度。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增加對養老領域的有效金融供給,依法依規加強對專業化失能照護養老服務機構的融資支持和風險保障,並積極為家庭適老化改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依託基層和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開展的老年養護服務專案等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提供助力。
二是積極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和業務發展。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制定商業銀行、理財公司、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檔,明確機構、產品、帳戶、運營管理等要求,推動銀行保險機構規範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截至一季度末,相關商業銀行均已推出個人養老金儲蓄產品,已有18只理財產品、25款人身保險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制度。
三是穩步推動商業養老金融改革。多元主體參與、多類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商業養老金融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並將養老保險公司納入試點。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將試點範圍擴展至10個城市、11家理財公司。與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通知,四家試點銀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青島5個城市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自今年起在10個省(市)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截至一季度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保費規模50.8億元,投保件數42.9萬件;養老理財產品共發行51只,累計發行規模1004.9億元,投資者人數46.7萬;特定養老儲蓄業務餘額336.4億元,存款人數14.4萬。
四是支持保險機構參與養老產業發展。出臺多項監管政策,支持保險機構參與養老社區投資運營。目前,保險機構可採用債權、股權、物權及相關金融產品等多種方式投資養老、醫療不動產,並以財務性股權投資方式參與養老產業投資。持續鼓勵指導財險公司發展養老機構責任保險,支持養老機構發展,滿足養老產業的最新保險需求。
五是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適老化水準。指導銀行保險機構主動適應老齡化趨勢,豐富金融適老服務舉措,保留和改進傳統服務,優化網點分佈,推進智能設備及應用適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使用體驗。鼓勵銀行保險機構關注老年客戶需求,豐富適老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加強金融知識教育宣傳,幫助老年人提升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
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業金融支持政策,引導銀行業保險業加大資源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動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督促銀行機構進一步完善制度流程,健全增信措施,優化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出符合養老產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做好老舊社區適老化改造金融服務。
二是持續深化商業養老金融改革,加強業務運行監測和監管,持續完善監管規則。
三是推動保險公司提升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水準,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四是加強監測排查和預警提示,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鳳凰衛視:這次論壇主題是“全球金融開放與合作”,這也是資本市場非常關注的問題,請問近些年來資本市場開放和合作有哪些舉措?成效怎麼樣?
王登勇:近年來,中國證監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擴大金融開放的決策部署,穩妥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全面放開行業機構外資持股占比,不斷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和成效。
一是跨境投融資更加便利。不斷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保持境外上市管道暢通,更好支持企業依法合規到境外上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發展。2023年2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佈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自3月31日起實施,為企業赴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加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同時,優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將“滬倫通”機制境內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和德國。截至目前,已有18家境內上市公司在英國、瑞士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持續完善滬深港通機制,擴大交易標的範圍、優化交易日曆安排,提高外資參與A股投資的便利性。目前外資通過滬深股通累計淨流入A股1.9萬億元。
二是證券基金期貨行業開放大幅放寬。不斷提升外資機構來華展業便利度,已取消外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在經營範圍和監管要求上實現國民待遇。目前,已有星展銀行、摩根大通、野村等19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獲批,渣打銀行等3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託管資格。近期,多家外資機構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前景,將積極拓展在華業務和投資。同時,支持具備一定實力、運作規範、管理水準較高的我國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拓展跨境業務,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到境外市場投資展業。
三是產品開放邁出堅實步伐。推動A股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指數,納入比例不斷提升。中日、中新、深港、滬港ETF互通相繼開通,已合計推出20只ETF互通產品。持續擴大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開放,已向合格境外投資者新增開放46個商品期貨、商品期權及股指期權品種,原油、鐵礦石、PTA、20號膠等23個期貨期權品種相繼納入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首家在華外資銀行實現參與境內國債期貨市場交易。豐富離岸A股衍生工具供給,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MSCI A50指數期貨),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進行風險管理。
四是跨境監管合作不斷深化。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於2022年8月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並順利完成2022年度檢查和調查合作,為跨境上市營造更加穩定、可預期的國際監管環境。此外,中國證監會還主動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加入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各政策與標準制定委員會。目前,已與67個國家或地區的證券期貨監管機構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建立了監管合作機制並不斷深化跨境監管合作。在推進開放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開放條件下資本市場監管和風險防控能力建設,促進市場穩定運行。
國際金融報:雙碳目標提出後,上海加速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請問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孫輝:上海正在致力於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在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建設方面,綠色金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構建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推動《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出臺並落地實施,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推動浦東新區獲批成為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之一。
二是強化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定向支持作用;今年初,推動上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2家地方中資法人銀行和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東亞銀行、星展銀行、瑞穗銀行等5家外資法人銀行納入碳減排工具支持範圍。同時,持續深化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試點工作。
三是指導金融機構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開展轉型金融探索與實踐,推動金融機構開發可持續掛鉤貸款、可持續債券、可持續存款等轉型金融產品。制訂《上海市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操作指引》,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碳質押、碳普惠、碳保險和碳指數等碳金融產品創新。
此外,推進長三角區域綠色金融協同發展,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等單位聯合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綠色金融發展實施方案》,通過綠色金融支持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一是積極支持上海申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綠色金融領域開拓創新。
二是繼續推動《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全面落地實施,以綠色金融為抓手,服務浦東引領區建設。
三是充分發揮專項政策支持工具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用足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四是進一步加大環境資訊披露工作力度,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核算和碳資訊披露。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