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擔圍繞“金融服務、信用評價、產業支撐、風險防控”四大體系,堅持創新驅動,充分發揮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財政+金融”
“政府+市場”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以構建新型“政銀擔”模式為抓手,以數智農擔建設為支撐,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題,為金融助推鄉村振興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探索出有效路徑。截至2022年10月底,河南農擔與124個縣級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其中109個縣設立風險補償金12.65億元,實現累計擔保業務規模對縣級風險金平均放大倍數26.74倍。
“十三五”期間,河南農擔立足市場化運作,探索推進“政擔”“銀擔”合作,依託政銀擔合作分險。從整體效果看,由於政銀擔合作主要側重於分險,支持重點與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銜接不夠,縣級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深度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未真正形成協同支農合力。2021年3月,河南農擔選擇泌陽、沈丘、盧氏等12個縣試點探索新型“政銀擔”模式,綜合運用風險補償、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應急續貸、支農支小等政策工具,聯合縣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構建了以“模式風控、補位合作、集群作業”為特徵的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通過引入保險、投資等金融機構,形成以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為基礎、多種互補的聯動支農機制,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有效破解了農業融資難貴慢煩等問題,得到各級黨委政府支持,成效明顯。
(一)圍繞農業細分產業,聚焦產品服務方案。圍繞河南省糧食、小麥和花生良種、肉牛奶牛養殖等重點產業和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在全省136個縣梳理確定19類、46個農業細分行業並建立專案庫,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和合作銀行深度融入產業集群全產業鏈各環節,開展產業研究和場景化印證,形成“政銀擔”三方認可的產品服務方案,實現合作銀行、產品方案、服務對象和產業專案的精准匹配和擔保貸款資金快速投放。同時,在12個新型“政銀擔”試點縣、40個“兩牛”產業培育縣等積極爭取省財政支農貼息政策,協調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支農再貸款資金,支持地方法人銀行與河南農擔優先合作,給予“先貸後借”政策,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目前產業集群業務規模達到79.62億元,產業鏈業務已覆蓋花生、蔬菜、中藥材、茶葉、花卉等15個產業;基於核心企業上下游交易數據開展供應鏈業務,已准入56家涉農核心企業、2380家一級經銷商供應鏈金融專案。
(二)模式風控、補位合作、集群作業。與傳統“政銀擔”合作模式相比,新型“政銀擔”創新之處是:由過去以“銀擔”合作為中心、立足分散風險、強調專案小額多元、側重市場化運作方式,轉變為以“政擔”合作為主導、立足底層風控邏輯和相互補位、突出特色產業、政府+市場共生發展的方式。其特徵主要體現在:一是模式風控。就是以集群業務為導向,不再將風控工作的重心放在對單個專案的盡調和風險審查上,而是以大數據為依託,將重心轉到底層風控邏輯梳理、集群業務方案設計和機構合作管理上。二是補位合作。按集群業務模式重塑機構合作關係,重點從以“分險”為核心的傳統“政銀擔”合作,轉向以“互信補位、分險擔責”為核心的新型“政銀擔”合作,單個專案的操作靠合作銀行補位,政策幫扶和化解資訊問題靠地方政府補位。三是集群作業。以服務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為重心,按重構後的風控邏輯設計集群業務模式,從“單個專案擔保作業”轉向擔保專案“集群作業”,從以人工風險審查為主的小額多元業務全面過渡到以大數據篩查為支撐的多類型集群業務。
(三)資訊化大數據賦能支撐。重塑組織架構,從“人力驅動型”向“技術驅動型”轉變。開放銀行端數據介面,通過銀行系統對接實現從專案申請、合同簽訂到二維碼繳費、審批放款等全流程自動化、批量化線上辦理,單筆放款辦理時間平均在3小時以內。與省內各類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通過信用數據多維度資訊交叉驗證,實現對擔保放款主體進行貸前立體式全息畫像和貸中7×24小時動態監控風險預警。通過細分農業行業模型、反欺詐模型、額度測算模型應用,實現擔保貸款全即時自動審批。開發建設“新農服務平臺”,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手機足不出戶即可實現線上專案申報、簽署合同、掃碼繳費、業務辦理進度查詢等。河南農擔自主開發建設的大數據管理雲平臺等17個系統已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電腦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目前已註冊成立全資河南智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數科子公司,為新型“政銀擔”模式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四)服務網絡和信用評價保障。圍繞河南省農業區域佈局,分步構建覆蓋全省、貼近主體、運行高效的擔保服務網絡。目前已完成6個市級分公司設立,在103個縣設立辦事處,在12個試點縣鄉鎮全部設立農擔工作站。自主開發“河南農業經營主體資訊採集雲平臺”,向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和縣鄉金融服務組織開放端口,動態推送有融資需求農業經營主體,並與農業農村部信貸直通車和河南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通過專線接入人行征信、河南公共信用平臺等14類398個維度5000餘個數據標籤的政務、第三方數據等,從基本情況、經營和貸款資訊、保險情況等9個方面定性標準和64項定量指標建模,利用數位化手段精准“畫像”,進行信用評價和授信,並根據信用和生產經營變動情況對其星級評定和預授信額度進行動態調整。目前,已為全省近40萬家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融資身份證”,為317個合作機構開通2175個帳號,實現從專案申請、合同簽訂到二維碼繳費、審批放款等全流程自動化、批量化、全即時線上辦理。
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入選財政部全國地方財稅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和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典型案例,得到各級部門和領導批示認可,要求儘快推廣新型“政銀擔”試點經驗。河南農擔新型“政銀擔”模式在全國農擔體系經驗介紹並被國家農擔聯盟公司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截至2022年10月底,河南農擔與124個縣級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其中109個縣設立風險補償金12.65億元,實現累計擔保業務規模對縣級風險金平均放大倍數26.74倍;與中農工建交郵儲等8家省級銀行、108家地方法人銀行開展業務合作。累計實現擔保規模658.47億元,新增擔保規模179.47億元,在保餘額215.7億元。風險管理水準在全國農擔體系中持續被評定為最高級“A級”。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