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紓解經濟困境,建設金融强國
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
一、紓解經濟困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困難,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和警覺。最本質的問題在于,經濟的活力和動力來自哪裏?經濟的活力來自市場、來自競爭、來自開放,經濟的動力則來自于激勵。如何讓中國經濟重回正常發展軌道非常重要。經濟的預期來自政策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信心則來自于法制。當下預期轉弱背後是信心不足。中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空間,但如何讓中國經濟的不同市場主體有信心、有預期、有活力地生産、投資、消費?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要進一步深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
如何深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我的認識是,制度比政策更重要。原因在于,第一,當下政策刺激空間不大。貨幣政策方面,中國第三季度廣義貨幣(M2)餘額已達288萬億,年底即將達到300萬億,這意味著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張的空間不足。財政政策方面,地方債務窄口徑65萬億,寬口徑已達90-95萬億,同時中國的赤字規模已經達到3.3%,加上地方債務,以及一些潜在的、未被統計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超過110%,非常接近發達國家的120%債務水平,這意味著財政政策刺激空間也不大。第二,過度依賴貨幣政策會損害人民幣的長期信用。如果爲了短期經濟增長而過度擴張貨幣發行,不僅會損害人民幣長期信用,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還會損害中國金融的基石。第三,過度使用杠杆會加劇債務風險。中國當下還處在經濟下行階段,過度使用杠杆會帶來更大風險,未來如何消除這一債務風險,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因此,中國應該將重點放在制度建設上。中國經濟主要還是市場在起作用。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這意味著,在一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原則基礎上的制度引領,對中國經濟非常重要。這一制度能够保證市場主體有信心、有預期、有活力地生産、投資和消費。因此,完善的法制、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有效性是解决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思路。
二、建設金融强國:走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爲金融强國。實際上,建設金融强國是一個比建設經濟强國、科技强國更難的目標。它要求一個國家有很强的軟實力。它首先要求一個國家有很强的綜合信用能力,要有完善的法制。國際上的金融强國的標杆是美國,但也有一些區域性小國,比如新加坡的金融也具有競爭力。金融强國之所以强,不完全因爲GDP有多大,而主要因爲其有良好信用。信用又來自法制的完善。完善的法制産生了高度的社會契約精神。現代金融是建立在契約精神基礎上的。金融本質就是一種契約交易。沒有契約精神就沒有金融强國。契約是法治的衍生品。同時金融强國的建設也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因此建設金融强國,需要我們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第一,建設金融强國離不開規範的、風險可控的、穩健的商業銀行體系和類銀行體系。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部分是銀行,占據中國金融資源的70%-75%,中國的銀行體系總體穩健、風險可控。
第二,建設金融强國離不開透明可期、有成長性的資本市場。這是構建金融强國的基石,也是現代金融的核心。要看到,中國資本市場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金融强國的目標有較大差距。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功能定位錯位。過去較長時期,我們都把資本市場定位于融資市場,爲融資者提供便利。過去是爲國有企業解困融資提供便利,現在則是爲高科技企業融資提供便利。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財富管理,是投資市場。如果沒有相應的回報這個市場就難以成長。資本市場是風險市場,風險市場的收益率是風險收益率,要遠遠高于無風險或低風險收益率。過去幾十年來,美國股票市場收益率高于債券市場收益率約6個百分點,我們達不到這一標準。
第三,建設金融强國離不開功能多元、開放國際化的金融體系。封閉或半封閉的金融不可能建成金融强國。當下我們面臨的很大的難題是人民幣如何實現可自由交易,如何實現國際化,以及如何實現與外匯儲備資産安全性的平衡。要研究資本外流的原因。只有完善的法制,才能讓投資者、企業家和居民有信心,人民幣的改革才能成功。
第四,建設金融强國離不開包容,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監管體系。要促進金融創新,在創新中提升監管效率。
這四方面是建設金融强國的重要要素。總之,實現金融强國要走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只要秉承改革開放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14億中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就一定能够實現金融强國的目標。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