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7萬億美元! 國際結算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銀協”)發佈《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八年發佈該報告。《報告》由中銀協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貿金委”)主任單位中信銀行牽頭,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匯豐銀行(中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北京銀行等16家常委會成員單位共同撰寫。
《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從貿易金融業務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和發展現狀出發,對貿易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風險與挑戰進行了全面且細緻的分析,同時展望了未來貿易金融業務發展中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服務高質量發展、構建內外貿一體化金融服務格局提出了相關建議。《報告》另設案例專欄,分享了各家銀行最新的貿易金融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旨在為中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創新與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一、貿易金融業務的現狀與環境
2023年以來,由於地區衝突、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因素疊加,世界經濟和貿易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逐步加大。面對全球複雜嚴峻的政治、經濟環境,我國有力應對,經濟發展品質穩步提升,外貿進出口規模再上新臺階。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26.0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貨物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連續七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報告》指出,在此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也保持了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據貿金委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際結算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57萬億美元,較上一年增幅4.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總量較上一年略有下降,同時呈現出表內貿易融資業務占比提升,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占比小幅回落等特點;國內信用證結算總量較上一年有明顯提升,規模超3萬億元人民幣,增幅達24.9%;國內貿易融資業務總量與上一年基本持平;國內保理和國際保理業務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幅分別為34.7%和16.7%,國內保理業務依舊為主要增長點,占比達94%。
二、貿易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報告》從以下三個業務領域闡述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貿易金融方面的創新實踐:
一是數字金融業務創新實踐。商業銀行以數據資產為依託探索產業鏈數據模型授信應用,運用大數據風控技術提升貸前盡調和貸後監測質效,以自動化、智能化流程重塑服務效率。
二是普惠金融業務創新實踐。商業銀行緊跟行業新動向,加強對普惠小微外貿企業便利化授信服務支持,並通過政、銀、企全方位科技合作聯動,依託權威數據支持普惠金融創新服務。
三是綠色金融業務創新實踐。商業銀行將綠色金融推動、綠色資產配置提升至戰略地位,在組織架構、信貸政策、行銷組織、產品創新等方面對綠色金融予以支持,不斷提升對綠色金融客群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拓寬綠色客群的服務範圍和融資管道,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三、貿易金融業務的風險與挑戰
《報告》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指出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並提出相應對策:
一是國別風險和主權信用風險與挑戰。在當前國別風險和主權信用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面臨著更多的市場不確定性和交易風險。商業銀行應加強風險管理和預警機制,提高應對地緣政治事件和主權信用下調等風險的能力,以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和貿易的順暢進行。
二是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與挑戰。貿易融資的風險大小主要取決於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融資產品的自償性和期限結構的合理性。商業銀行面對越發龐大的貿易規模和日漸凸顯的貿易背景真實性問題所帶來的諸多挑戰,應圍繞貿易融資“自償性”的特點,強化貿易融資的盡責審查要點,提升貿易背景真實性的審核技巧和貿易融資的信貸風險管理水準。
三是外匯合規風險與挑戰。2023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整體運行平穩,但從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公佈的各類檢查處罰資訊可以看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外匯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商業銀行亟需加強外匯業務審核意識,完善內控制度,提升管理能力,確保業務流程的透明度和合規性,同時加強對違規行為的監督和整改,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四是國際制裁合規風險與挑戰。如何既能滿足本國企業國際貿易結算需求,又能避免成為經濟制裁的執法對象,是擺在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前的棘手課題,需要金融機構高度重視制裁合規,投入更多資源,做好制裁合規管理工作。
四、貿易金融業務的機遇與展望
《報告》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貿易金融業務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並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服務高質量發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金融工作的定位、目標和任務,為我國金融的發展之路指明方向。商業銀行要找准貿易金融工作的定位,持續提升貿易金融服務實體能力,著力化解貿易金融風險隱患。
二是構建內外貿一體化金融服務格局。為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我國提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強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商業銀行要著重提升跨境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支持內貿與外貿融合發展,提升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從而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打造生態級貿易金融服務。未來的貿易金融致力於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商業銀行應聚焦客戶旅程,打造“流程銀行”;融入企業全鏈條,打造“場景銀行”;秉承價值共贏,打造“生態銀行”,為客戶提供涵蓋存貨、應收、預付等全生命週期、全生態、一體化、一站式的優質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賦能全產業鏈各環節全場景發展。
五、貿易金融創新案例
《報告》選取2023—2024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的貿易金融創新案例,內容涉及國內信用證、國內保理、電子保函、數字供應鏈、鐵路運輸單證金融、跨境電商、跨境匯款、國際貿易融資、跨境金融服務平臺等產品和服務,從產品背景、產品特色、業務流程和取得成效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