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週期調節持續深化,2025中國經濟有望實現4.8%增長
自9月以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增量政策,重點關注消費、房地產、資本市場和債務化解等核心問題。尤其在經濟面臨週期性調整壓力時,這些政策逐步釋放出其積極效果,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回升。本文將基於宏觀經濟運行的五大特徵,深入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應對,同時展望2025年的經濟增長潛力。
經濟增長呈穩中趨緩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放緩,分別為5.3%、4.7%和4.6%。與此同時,名義GDP增速始終低於實際GDP增速,導致微觀經濟主體感受到的經濟冷意加劇。經濟增速的放緩體現了整體經濟的疲弱,但也揭示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減速趨勢。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顯著下降,從前值下降了10.6個百分點,降至49.9%。相較一季度,下降幅度更為明顯,消費增長動能逐步弱化,這也是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產、消費和投資延續分化
雖然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在生產端提供了支撐,但消費增長卻明顯放緩。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僅為3.5%,消費降級和消費下沉的現象愈加明顯。與此同時,出口表現相對強勁,1-10月出口同比增長5.1%,緩解了內需疲軟的壓力。然而,製造業投資保持高位,房地產投資卻呈現持續下滑,這對總投資增長形成了拖累。
通縮壓力和低迷價格水準
供需失衡和持續的價格低迷,使得通縮風險不容忽視。今年CPI同比增幅接近0%,而PPI已連續25個月出現負增長,房價作為主要資產價格也持續下行。低迷的價格環境進一步加劇了經濟下行的壓力。
融資需求不足和貨幣惰性
社會融資存量增速逐月放緩,至10月降至8%以下。居民新增貸款呈負值,反映出去杠杆的強烈動機;企業融資意願也偏低,融資需求的不足與貨幣政策的惰性使得資金流動性較為低迷。
地緣風險和出口擾動
隨著特朗普可能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全球經濟與貿易的不確定性可能加劇,尤其是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尤為顯著。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因素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風險。
微觀主體信心不足
儘管政策出臺後市場信心有所恢復,但居民對未來就業和收入的預期、企業對銷售和利潤的預期依然較為悲觀,微觀主體的信心未能得到充分提振。
供需失衡下的產能利用率走低
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且終端消費疲軟的情況已開始向生產端傳導,形成了“供需錯配”的經濟結構問題。
經濟效率下行
近年來,中國資本回報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速持續波動下行,全要素生產率也有所下降,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此外,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仍需關注。
新舊動能轉換的困難
儘管高技術製造業有所發展,但房地產仍然在總產出和固定資產投資中佔據較高比重,房地產投資的下行速度尚未能被高技術製造業的增長所完全對沖。
化債過程中出現的宏觀收縮效應
前三季度,經濟大省的投資增速明顯下滑,城投企業的基本面未見實質性改善,地方債務的隱性風險仍然在釋放。
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政府於9月底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著力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並做出了五個重要轉變:
平衡防風險與促發展
政策基調逐步從“保持定力”轉向“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突出穩增長優先。這一政策調整有助於經濟復蘇的實現。
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加強
積極財政與寬鬆貨幣之間的協同效應得到顯著提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變得更加緊密,形成了更強的政策合力。
合成效應的增強
政策推出不再是“擠牙膏”式的漸進推進,而是“一攬子”政策的集中推出,有助於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迅速復蘇。
三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
政策著力於居民、企業和政府三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尤其是穩房地產市場,成為短期內擴內需、修復資產負債表的核心任務。
預期管理的重視
政策更加注重預期管理,幫助市場更好地理解和預見政策意圖,減少市場波動,提升政策效果。
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效果已開始顯現。宏觀經濟數據出現邊際改善,生產、消費、投資等指標表現較為積極。9月底以來,生產、商品消費和投資等宏觀數據逐步回升,房地產市場也呈現出回暖跡象。
展望2025年,中國經濟有望在逆週期調節政策的持續發力下,實現4.8%的增長。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的調整空間,預計未來將繼續實施降准降息政策;財政政策也將加大力度,適度提升赤字率,並優化支出結構,推動民生領域與新基建的發展。
總體而言,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中國經濟的韌性仍然強勁,隨著政策的持續發力和市場信心的回升,經濟復蘇值得期待。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