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平: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黃國平: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來源:金融時報
普惠金融是以減緩、消除金融排斥和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爲出發點,秉持金融的哲學人文發展理念,以金融福祉分配的公平合理爲原則,堅持金融服務最廣泛社會大衆發展目标,以“共享性”金融和“包容性”金融的發展方式優化金融發展路徑,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堅持惠民導向,以可負擔的成本,爲有真實金融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有尊嚴地提供适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爲弱勢人群、弱勢産業和弱勢地區,它的廣泛包容性,客觀上具有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高成本、高風險與可負擔和可持續的沖突始終是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數字技術和金融科技爲普惠金融的大規模、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作用機制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 數字技術降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促進普惠金融服務下沉
金融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四方面:獲客成本、風險評估成本、運營成本和資金成本。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獲取金融服務的方式,降低了金融機構的獲客成本。科技的發展使金融基礎設施發生深刻變化,促進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和優化,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變金融的服務邊界。相關研究表明,移動和數字化銀行專用電子科技(IT)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分别是傳統銀行的60%~80%和30%~59%,人數隻是傳統銀行的10%~15%。
? 數字技術提升普惠金融風險識别能力,增強風險控制有效性
首先,數字技術不僅能降低風險管理成本,提高風險評估和識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多樣化的小額分散金融産品,以供投資人選擇更合适的金融組合來降低投資風險。其次,數字技術也有利于信息透明。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金融服務機構可以提供對特定産品相關風險信息的查詢、基于模拟場景預測風險、根據曆史趨勢分析比較并對風險和回報進行預測分析以及根據個人或公司對風險和長期投資回報率的容忍度提出建議等。再次,數字技術也使得普惠金融風險處置方法更加有效。高效的風險識别和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讓金融機構和客戶能在進行金融服務的交易全過程中規避風險。最後,分散風險機制能總體減少金融機構的風險,小額金融服務也能使單一客戶将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内。
? 數字技術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務的供給範圍,增加普惠金融的競争性供給
數字技術通過推動普惠金融服務供給側變革,最終改善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推動傳統金融服務與新技術融合帶來的金融服務供給增長。例如,金融機構采用大數據分析,更加了解客戶需求,并對客戶需求進行有效細分,設計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産品,使金融交易更符合個性需求。同時,也增加了金融機構的回報和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傳統金融由于成本高、效率低、服務半徑小、完成交易慢等原因,可能将中小微企業和弱勢人群排除在外。數字技術的應用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可以爲中小微企業和弱勢人群提供成本可承擔的金融服務,而且服務質量大大超過傳統金融,具有很高的包容性,提升了金融服務乃至經濟發展的公平性。
目前驅動金融發展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驅動技術主要從規模、速度和準度三個維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通過降低成本、提升風控能力和促進競争來提升金融普惠性。
從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來看,互聯網技術的運用爲普惠金融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并且使得普惠金融的理想得以更快實現。普惠金融的主要目的是讓不在傳統金融覆蓋範圍内的人群,或者傳統金融不願意服務的人群得到與其他人同等的存貸彙、理财、保險等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目标人群多是低收入者、偏遠地區人群以及衆多小微企業,由于傳統金融機構本身效率不足,并且服務這些客戶的成本過高,所以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或不願服務這些客戶。互聯網技術催生的衆多互聯網金融模式則在成本、效率等多方面解決了這一問題,幫助這些人群享受到多方位的金融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商業模式天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而普惠金融則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變得服務更便捷、更高效,并能以更低成本覆蓋更多客戶。
如果說互聯網與普惠金融有天然的契合性,那麽,大數據、雲計算與普惠金融可以說是有着共同的基因。大數據的龐大數據體量特性、雲計算的資源共享及分配特點與普惠金融的普遍覆蓋、全民享受優質金融服務的特點一脈相承。大數據的龐大數據規模不是少數人所能創造的,而是來源于普通大衆,每個人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迹形成了大數據,這是普惠金融的起點。而雲計算則通過資源共享與合理分配的方式,消除了以往金融行業中信息不對稱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通過分析巨量非結構化數據進行預測,在征信方面可以幫助衆多缺少信用記錄的個人獲得信用曆史,在身份識别方面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高效地鑒别欺詐,在投資方面可以爲用戶提供更加合理的資産配置建議與投資策略,在監管方面可以幫助監管部門更有效地識别金融犯罪與金融風險。這些能力的提升,不僅擴展了金融的服務範圍,還大大增加了金融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
雲計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資源共享與合理分配,能夠将傳統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源分配到小型金融機構中,并能借助平台的力量改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傳統大型金融機構以自身資源爲根本,設立金融雲平台,并将自身的金融服務能力通過雲平台分享給中小金融機構,不但有利于大型金融機構自身經營與發展,也将有利于中小金融機構的快速成長,從而能夠使得國内金融體系在更廣範圍向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作爲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創新,區塊鏈(Blockchain)被視爲構建未來互聯網業态的核心關鍵技術,可實現互聯網從信息互聯到價值互聯的升級。盡管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還處于初步階段。作爲未來金融科技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在未來金融科技探索上,國内金融業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發、實踐和應用,積極參與區塊鏈金融的國際合作、國際區塊鏈聯盟和标準的創設,以争取國際金融戰略制高點,提升我國金融核心競争力,讓金融更好地爲實體經濟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爲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帶來飛躍式的提升。例如,智能投顧就是人工智能應用于普惠金融領域的典型代表。相較于傳統的服務方式,人工智能基于程序自動化決策服務模式有三個顯著優勢:一是服務成本低,服務效率高。二是可以通過海量數據信息分析做出科學決策。例如,人工智能應用于信貸領域,可以将很多傳統信貸審批中未能使用或無法運用的行爲數據、消費數據、社交數據等作爲信用判别的依據。三是人工智能系統時刻學習升級,快速應對變化。例如,信貸行業遭遇的欺詐方式花樣百出,證券行業交易行情瞬息萬變,這些改變由人工智能系統來進行學習和處理,可以實現系統的不斷進化,從而快速适應新環境并主動應對變化。
在實踐和政策意義上,普惠金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互聯網金融數據治理、大數據征信體系重構以及數字化支付體系完善。
? 互聯網金融數據治理和大數據征信重構
與傳統金融數據和信息服務模式不同,互聯網金融數據和信息服務方式具有自身特點。如果說傳統征信模式的數據是“少而精”,那麽,大數據征信模式的數據就是“多而雜”。在互聯網時代,包括互聯網企業、電商平台、支付平台、公共事業和繳費平台(如個人手機話費、打車軟件、水電煤氣費、物業費等)收集和掌握了組織和個人用戶日常生活、經營和社交的數據與信息,使得傳統以銀行爲主的金融數據和信息有着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數據和信息是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産生的,其基本特征可概括爲規模體量大、複雜多樣性、高速時效性和價值密度低。
目前,處于我國核心主導地位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已經與包括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融資性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實現互聯互通。數據來源廣泛,沉澱量大,但仍然不能滿足互聯網和數字化環境下服務對象和征信主體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開展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大數據征信業務的關鍵是對于高度非結構化和多元化的海量信息數據具有深度挖掘、整合和分析的手段與能力,這是大數據征信和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條件。
囿于當前政策、制度和技術問題,這一市場遠未成熟,信息不能共享,業務鏈條分割。鑒于此,監管當局一方面重組和建立新的市場化實體,力圖打通互聯網金融信息和大數據征信市場的壁壘和信息孤島。例如,2017年央行通過互金協會統一牽頭成立百行征信就是有益嘗試。同時,強化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治理和監管,在充分保護數據安全和隐私的基礎上,利用技術手段(如同态加密技術)實現安全、可靠的互聯互通,最終形成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爲基礎和核心支撐,以新型互聯網信息服務和大數據征信爲主體的市場化金融基礎設施。
? 普惠金融數字化支付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數字化支付體系是數字普惠金融普及程度最高的業務形式之一,它所處的行業類型一般是指非金融機構支付(又稱爲做第三方支付,即商家和金融組織以外的獨立第三方,并服務于上述兩者)。數字化支付體系的重要性能就是把購銷商和電商平台以及金融機構相互連接,依靠中間介質的性能,最後完成轉化資金的目的。
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我國第三方支付業務依托電子商務發展至今已自成一體,形成了豐富的生态圈和産業鏈,并且不斷和各金融形式與業态加速合作。數字支付體系作爲普惠金融的重要支撐促進了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創新和發展。一是拓展多維金融場景,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範圍。支付不僅是金融交易的關鍵環節,而且支付幾乎是所有金融交易所需要涉及的基礎業務。二是支付手段與支付技術的不斷創新,提升普惠金融效率。自最初網關支付伊始,第三方支付手段經曆了互聯網快捷支付、線下移動支付階段,已産生出二維碼支付、近場通信(NFC)支付、智能手環支付等新的形式,未來數字貨币可能是支付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三是數字化支付體系規模效應和成本領先優勢,降低了普惠金融運行成本。第三方網絡支付降低了交易的中間環節,增強了網絡支付邊際成本遞減的特質,從而轉變了以往金融行業原有的特性,推動了金融機構之間交易成本的減少。四是數字支付體系強大的客戶觸達能力,有助于突破普惠金融服務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數字技術的開放屬性使得網絡支付不受限于時間、空間。不同于以往的普惠金融對物理站點的依存,有數字支付體系加持的數字普惠金融客觀上突破地域限制,擁有更好的觸及性,便于邊遠地區的用戶更好地享受到快捷、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務。五是數字化支付發展倒逼傳統金融服務發展,促進普惠金融數字化的金融創新。金融,尤其是傳統金融行業,普遍存在着金融排斥現象。數字支付和新金融的發展倒逼傳統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質量,提供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例如,在支付寶支付和微信二維碼支付的引領下,銀聯(雲閃付)和其他商業銀行亦陸續推出了創新性支付手段和工具,提高了大衆支付行爲的快捷度。
數字支付發展至今,已經突破了最初簡單支付中介的限制,完成價值鏈上低價值環節向高價值環節的身份轉換。當前第三方支付的集中度不斷提升,已經形成頭部企業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格局,尾部的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隻能分享剩餘的小部分市場,而同質化的産品導緻競争轉變爲依靠價格争奪市場。同時,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價值正在不斷凸顯,不僅是支付賬戶的資金存留帶來的價值,在大數據背景下,消費者支付行爲形成的大數據已經産生超過其支付業務本身的價值。爲此,銀行、電商等各行業巨頭紛紛跻身第三方支付行業,這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争的激烈程度。此外,随着我國第三方支付面向外資擴大開放,龐大的潛在市場勢必引來更具實力的外資企業進入,打破當前高集中度的格局,進一步促進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發展。
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與成熟,不僅爲國内衆多貧困人口與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支持,也爲國際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經驗。爲促進我國普惠金融高質量持續發展,提高普惠金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針對數字金融發展在促進我國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提出以下建議。
? 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的理念、技術和手段,強化欠發達地區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的啓蒙教育
以金融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爲手段,以有效增加金融資源供給爲主線,以促進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發展爲目标,深入推進基層金融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強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小微企業和基層傾斜。同時,各地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制定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知識宣傳教育的工作計劃,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個途徑普及金融知識,宣傳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政策,總結當地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發展案例,通過樹典型、搭平台等形式促進居民和企業正确認識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爲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在欠發達地區發展鋪平道路。
? 加強征信體系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其投資規模,盡快實現網絡、基站等基礎設施在全國範圍内的全覆蓋
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門必要時可通過财政補貼方式,降低農民使用網絡和手機的成本,鼓勵鄉村地區居民使用網絡和手機,爲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有利的硬件條件。同時,要加快征信體系建設,開展信用體系标準化建設的宣傳和引導,鼓勵各地盡快制定适合當地的信用體系行政規章或地方性法規,建設适應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征信業務開展的信息共享機制與平台,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爲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信息、資金、産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 轉變普惠金融和金融扶助工作的方式,完善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體系
針對我國普惠金融事業和金融扶助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在中央層面上,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協調制度,必要時可将公安部、工信部等單位納入數字和普惠金融發展的協調機制中,強化對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全方位監管,爲實現跨産品、跨市場、跨機構的全方位多維度監管提供組織保障。各級地方政府須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的技術與理念,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推動本地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定位;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同時,針對當前我國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夠完善的現狀,各地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管理法規,以規範和促進當地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發展。
? 規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和城鎮新型金融組織,創新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産品與服務模式
各地政府積極利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理念與技術,探索新型城鎮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新型城鎮金融互助合作機構和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持續向貧困人群提供融資服務。同時,引導當地金融機構采用金融科技新技術和新理念,針對小微企業、貧困居民等特殊群體,量身定制和開發普惠性金融産品與服務,增強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扶持力度,進一步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