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紅: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高海紅: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大變局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在人民幣國際化這方面,我們長期以來關註一些結構性變化,特別是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相關的歷史進程,貿易體系的變化以及全球的金融構架相關性的變化。個人認為新的大變局的含義更側重地緣政治風險。剛才主持人也提到,地緣政治風險通過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加速改變原有的經濟邏輯。現在我們看待人民幣時,需要重新審視已有的邏輯。
大變局主要是跟地緣政治有關,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帶來分散風險的行為,這一分散風險,不僅發生在政府部門,外匯儲備多元化,主權財富基金全球配置在調整。在微觀主體層面,企業在計價貨幣,支付渠道等方面也在不斷權衡利弊,尋找新的可能性。金融機構也根據新需求不斷開拓市場,挖掘新的服務工具。
人民幣國際化無疑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大趨勢下為全球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目前在全球市場上,人民幣是第五大外匯儲備貨幣,第四大貿易和金融支付貨幣,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成就,得益於非常紮實的市場基礎,較強的國際合作意願,以及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同時也要客觀看到,從相對比重來看,人民幣與美元、歐元這兩大貨幣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
下一步怎麼推進,尤其是在新的形勢下人民幣有哪些機遇?
一是,我想強調的是,以真實需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國際化日益成為重要推手。以真實需求為基礎,主要指與中國貿易地位相匹配,人民幣在貿易計價和投融資領域需發揮更大的作用。 SWIFT新公佈的10月數據表明,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排位已經上升到第四位,從位次上看,人民幣地位有明顯的提升,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如果比較佔比,人民幣只佔2.2%,美元占比高達41.2%,歐元也占到36.5%,這說明,與中國在全球貿易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比較,人民幣支付貨幣職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貿易和價值鏈關係密切的國家對本幣計價有自然的需求。目前,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貿易計價貨幣,尤其是美元的定價能力在事實上獨立於美國的貿易影響力,美元作為主導貨幣計價範式(DCP)廣泛存在。然而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在價值鏈中,材料加工品的出口商很願意使用材料加工品進口國的貨幣進行貿易計價;在價值鏈終端市場的貨幣也容易被用作貿易計價貨幣。這些現象表明本幣使用在復雜的全球價值鏈中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挖掘。
從區域看,東盟是人民幣使用最具有真實需求的區域。根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5.26萬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15.2%,東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在區域產業鏈的中心位置,也有助於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計價功能的發揮。同時,借助區域合作的製度性安排,比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清邁倡議多邊機制(CMIM),也可提升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本幣使用。本幣區域使用的提升又反過來會進一步推動區域貿易和金融一體化的發展。
二是要關注人民幣的投資屬性,吸引主權財富基金。有研究發現,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上升,與一些國家對儲備資產管理更加側重盈利性的目的有關。我們都知道,儲備資產管理有三大原則: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無疑只有美元才能提供。人民幣在這方面的特質還差得很遠。比較而言人民幣在提供盈利性方面更有優勢。盈利性受週期性因素、息差和利差因素的影響,但不僅限於此。在對儲備管理的市場操作方面,人民幣跟美元之間的關係替代的更多的是投資屬性的領域,這對人民幣來說無論如何是一件好事情,值得進一步跟踪研究。
三是要防止貨幣的集團化。完全由政治決定的貨幣的集團化,既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也不利於全球貨幣體系的穩定。貨幣集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包括殖民地、政治認同、局部風險和貿易一體化等。通常來說貨幣集團的不穩定性要大於穩定性,並且可能帶來惡性競爭。這些不穩定性不僅帶來效率的損失,更可能是一個大的破壞,特別是對人民幣來說,從長遠發展看可能會使得人民幣失去發展的空間。人民幣國際化應避免這一最壞情形發生。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