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强國、質量强國、航天强國、交通强國、網絡强國、數字中國。 2021年12月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强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堅持讓實體經濟站在經濟發展的“C位”,迫切需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就要求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 産權市場作爲我國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構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市場體系,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時代賦能産權市場成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示範性、引領性和推動性的力量,新機遇賦予産權市場承擔先行探索建設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創新責任,新使命賦予産權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擔當。 産權市場是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精髓和生命 《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要素和資源包括土地和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能源、生態環境,應該說,《意見》中關于要素和資源的認知相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學。 簡而言之,生産要素是指“生産某種商品時投入的各種資源”。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土地和資本“三要素說”很長時間被世人認同。我國1997年十五大報告談到“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時,明確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技術被列入生産要素範疇。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産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産權市場被放在第一位。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决定》,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其中要求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以及“加快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幷從現實操作角度强調“規範發展産權交易”。 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爲重點”。完善産權制度是改革的第一重點。具體來說,完善現代産權制度需要健全産權界定、産權配置、産權交易和産權保護等四根支柱性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的第二重點。我國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在于要素配置扭曲,要推進結構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本途徑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四大重要原則:“市場决定,有序流動;健全制度,創新監管;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强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决定性作用。至2022年《意見》發布,“要素市場”進一步發展爲“要素和資源市場”,强調了土地和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與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在統一大市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廣義的産權已經覆蓋到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上。每一種生産要素和資源都有自己的産權,産權是生産要素和資源的內在屬性。土地要素中有土地産權,勞動力要素中有勞動力産權,資本要素中有資本産權,技術要素中有技術産權,數據要素中有數據産權,能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同樣也有産權。産權不同于一般的生産要素和資源,而是高于一般生産要素和資源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看,産權是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的精髓和生命。 産權交易與要素和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密切相關。各項生産要素和資源的根基和載體都涉及産權制度,每類生産要素和資源都有産權,都需要上市流轉,在實踐中,各項生産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流轉都涉及産權交易。産權流轉順暢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程序的産權運作和交易,使産權的各種權能的所有人獲得産權收益。因此,需要健全完善産權流轉市場,建設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都會與此建立聯繫,非標産權市場在資本要素市場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發揮出來。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産權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沒有健全完善的産權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就難以實現;沒有健康科學的産權市場,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統一建設就會遲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事關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能否順利推進,事關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能否順利完成。 産權市場具有構建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制度優勢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打通要素和資源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需要打破市場壁壘,破除地區分割和行業限制,實現制度規則、流通體系和市場監管的統一。其中,有效的制度規則是建立有效統一大市場的制度性保障基礎。 中國産權市場是要素市場建設的先行者,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1988年,武漢、四川樂山兩地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産權交易中心。以此爲開端,中國産權市場在沒有任何國內外可借鑒經驗的環境下探索前行,成爲我國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的先遣隊。三十多年來,産權市場的服務範圍從最初的企業國有産權轉讓,逐步拓展到股權、債權、知識産權等現代産權制度所涉及各類要素的有序流轉和優化配置,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需要使各種生産要素能够及時有效地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優化組合、循環流轉。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開放的國際化産權市場體系,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先期任務。産權市場建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爲制定統一大市場的制度規則提供良好的基礎性借鑒。 (一)産權市場制度規則基礎較好。 我國産權市場是在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産權市場交易規模迅速增長,規範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影響力日益增强。特別是2004年2月1日,由國務院國資委與財政部聯合發布的《企業國有産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開始,國務院國資委及全國各級國資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在産權界定、産權配置、産權交易和産權保護等四個支柱性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較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較豐富的經驗,爲産權市場的規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類型雖然有多種,但規範發展所需要的制度規則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遍性,可以在産權市場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推進和完善。 (二)産權市場服務要素範圍較廣。 在長期的市場建設實踐中,産權市場堅持提升服務功能,加快要素和資源交易業務創新,較好適應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生産力發展的需求。其平臺優勢不斷顯現,交易規模呈跨越式發展。 中國企業國有産權交易機構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産權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産權市場5大類業務(産股權、金融資産、自然資源、環境權益和招標采購),26類子業務,共實現交易額22.3萬億元。在2012至2021年10年間,産權市場累計交易額突破90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29%。截至2021年底,全國70家産權交易機構共控股或參股249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專業平臺,發展包括産權交易投融資參與方、經紀機構、會計審計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拍賣和招投標代理機構、資産評估機構、金融科技服務機構等各類會員9.6萬余家。 産權市場體系的服務範圍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多個關鍵領域,對實體經濟發展起著關鍵的支撑作用,推動了先進生産力發展,提升了生産要素優化配置水平,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在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建設進程中,産權市場需要突破原有交易範疇的局限,在原來的建設國有資産流轉平臺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和創新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爲核心的全要素、全資源交易業務。比如,2014年12月投資成立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先後推出“數據星河”“數+12”戰略,增强核心競爭力,成爲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 (三)産權市場設施聯通標準較高。 我國産權市場通常由各地政府批准設立的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屬性的産權交易機構作爲主體,其交易行爲也須受國家及相應地方的國資管理、財政、金融及其他相關部門多重監管。 産權交易機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社會公器”,是組織各類資産、資本、要素交易的“中立方”,要承擔多種社會職能,社會公信力較强。2011年,由中紀委推動、國務院同意、民政部登記注册,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了中國産權協會。作爲國務院國資委組建的唯一一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其協會黨委受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直接領導。在有效促進市場信息的聯通、統一産權交易信息發布機制方面,中國産權協會搭建了“全國産權行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爲其他類別要素和資源交易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國務院國資委和各級國資監管部門、中國産權協會的領導下,我國産權市場始終堅持規範化、市場化、數字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以完善産權制度、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爲主綫,已在全國範圍內,重點圍繞理論體系、制度(法規)體系、信息(網絡)體系、信用(文化)體系、自律與風險防控體系、市場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等八大體系,建成了高標準互聯互通的全國産權市場基礎設施。 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要素市場治理,進一步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需要健全要素和資源市場運行機制、提升要素和資源交易監管水平。雖然這些目標已經超出了傳統産權市場的基礎交易範疇,針對的是如何更專業、更優化、更高效、更公平地實現市場化配置要素和資源的問題,但是,發展新格局賦予産權市場開拓進取的責任和使命,在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建設中,産權市場需要積極參與健全要素和資源市場化交易平臺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圍繞科技成果、大數據等現代要素的交易和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深入推進相關體系的拓展、創新,形成涵蓋産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擔保、保險等業務的綜合服務體系,促使全國産權市場高標準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促進要素與資源市場暢通流動。 鼓勵先行構建重點區域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 近兩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相繼印發實施,加上最新公布的《意見》,多輪中央層面謀劃部署的重磅文件都釋放出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信號。但是,我國疆域廣闊,各地資源禀賦差异較大,要求全國齊頭幷進幷不現實。統一大市場幷非要求全國整齊劃一,而是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在落實中央工作部署上,各地産權交易機構堅持問題導向,相互借鑒有益經驗,理清思路、明確重點。特別是長三角産權交易共同市場和廣東領銜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要素和資源市場,大力推動“軟制度”的統一和“硬設施”的聯通,已經顯著提升了區域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競爭效率。 (一)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要素支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可以說,盤活農村産權,促進農村與城市要素市場一體化,是産權市場服務于鄉村振興的一個重點工作。 作爲形成財富的原始要素,土地和勞動力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依賴的基本生産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東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推進省市縣鎮四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率先實施用地計劃指標改革;全面推進了拆舊複墾、墾造水田及指標交易,激活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産和産權,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完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提供了實踐經驗。作爲經濟、用工和製造業大省,廣東的人力資本需求巨大,人力資本市場成爲勞動者就業和人力資源流動配置的主渠道,各類人才資源通過市場實現招聘、求職、流動,戰略性新型企業招聘、高端人才求職及流動市場配置比例達90%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發展不均衡,全國性土地和勞動力要素的統一市場建設,需要區域性市場先期探索和成熟。以廣東爲節點,可以考慮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推行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一體化的建設。以此爲參照,可以分別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探索土地、勞動力要素市場配置一體化機制體制。在此基礎上,加快探索完善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統一建設的政策協同、多層次多領域一體化合作的制度。 (二)加快發展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市場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責。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述:産權交易市場與證券交易市場平列,同屬資本市場。作爲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非標産權市場,需要加快探索與標準資本市場的對接、融合和一體化,在未來資源配置進程中共同發揮决定性作用。 多年來,上海聯交所發揮在非標資産交易方面形成的平臺優勢,通過跨境業務、離岸業務的積極探索,積極促進産權市場與證券市場雙輪驅動、非標與標準化資本市場有效對接,做强做大國內國際金融大循環。當前,在浦東新一輪開發開放的發展形勢下,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是打造浦東“引領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爲産權市場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供新平臺。 在廣東,證券市場與産權市場共融發展的複合型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以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和廣州、深圳交易集團爲代表的産權交易機構,已經發展成爲要素和資源高效配置的非標準化、複合型資本市場樞紐,直接服務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目前,全省産權、股權、金融資産交易市場相繼完成整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金融基礎設施基本形成。 在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進程中,依托上海、廣東的做法和經驗,繼續探索健全完善産權制度,加快發展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産權非標資本市場與標準資本市場的對接和共融,推進各類非標資産證券化,鼓勵要素交易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合作,可以推動資本要素市場發展更加規範化、標準化,爲其他要素和資源的統一市場建設提供金融動能。 (三)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支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在技術要素方面,著力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世界主要國家建立了比較規範成熟的技術交易市場。美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NTTC)、歐洲創新轉移中心(IRC)、德國創新市場(IM)、日本的Technomart、英國技術集團(BTG)、韓國技術交易所(KTTC),通過信息網絡和數據庫的平臺建設、風險投資保障、多主體投資等手段,建立了較爲有效的技術轉移體系、技術交易服務體系,促進了本國或地區間的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在技術産權、知識産權等要素市場的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有力探索。比如,廣東省交易集團牽頭組建的廣州知識産權交易中心,通過交易制度、流程、模式、品種創新等方式,充分發揮粵港澳知識産權要素集聚優勢,使其逐步升級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廣東知識産權綜合發展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知識産權質押登記融資金額等均排名全國第一。 在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上,我國産權交易機構也初見成效。2014年12月投資成立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成爲世界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機構,2019年12月山東産權交易中心投資幷控股的省數據交易公司,成爲全國第二家大數據交易所。2021年11月成立的上海數據交易所,全新構建“數商”新業態,形成全國首發的數商體系、數據交易配套制度、全數字化數據交易系統、數據産權登記憑證、數據産品說明書,在推動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引領全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方面作出創新。廣東2021年出臺《廣東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推動數據新型基礎設施、數據運營機構和數據交易場所等核心樞紐建設,初步構建起協同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體系,推動數據資源有序跨境流通。2022年9月30日,廣東省級數據交易所成立,在數據交易模式、交易主體、交易標的、交易生態、交易安全和應用場景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 總之,爲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大市場,我國不少區域已在技術要素、數據要素産權交易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創新。未來,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各地區可通過完善技術成果轉讓價格形成機制、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等方式,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可借助大數據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完善數據“數價”和信息使用費形成機制,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 (四)培育發展統一的用能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與國際碳交易。 能源市場和生態環境市場密不可分,治污成本和用能成本密切相關。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從立足能源與生態安全的大格局出發。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依托上海成熟的綠色金融和資本市場體系,正在大力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金融化探索,推動金融市場與碳市場的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爲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産品創新,爲交易主體提供多樣化風險管理工具,逐步將上海打造成國際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廣東省擁有碳排放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兩個市場平臺,具有能源和生態環境交易品種開發、綠色金融增值服務等方面的市場優勢,初步構建了統一的環境與資源要素配置平臺,開展了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及綠色金融創新,爲粵港澳大灣區環境資源市場化優化配置與綠色金融服務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和廣東兩地可以加快構建國際化的、統一的環境與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市場平臺,開展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交易,拓展碳基金、碳質押、碳保險、碳債券、碳信托、碳期貨、碳指數等金融産品業務,充分發揮碳排放權融資功能,滿足交易主體多元融資需求,推進形成多層次碳市場和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交易中心,爲全國環境能源統一市場的建設發揮引領性作用。 (五)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型交易平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範圍內立足數字技術的全球化要素和資源重組帶來的增長機會,已經成爲推動國際貿易增長和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應用改變了傳統經濟形態,通過算法、互聯網重新鏈接起來,生産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可以爲打破區域壁壘、行業壁壘提供技術路徑、解决方法,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助推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 數字化生産的接單分解、生産組織過程都是在網絡上推進,且不以企業爲中心組織生産,而以産品爲中心組織生産,可以實現生産過程與消費鏈和供應鏈智能互聯、與消費者和服務者平臺智能互聯、與社會資源智能匹配,是非常新的生産組織方式。它可使生産過程的效率一直延伸到供應鏈和客戶端,可大大提高整個生産過程的效率,同時也可伴隨出現新的智能化金融服務。 建設全國統一要素與資源大市場,産權交易市場的交易品種、業務量、投資者、信息數據等將大幅增長,需要處理更多的交易業務和市場服務,加强交易平臺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迫在眉睫、催人奮進。2021年5月,中國産權協會數字産權委員會成立,提出創新應用新場景、新生態,推進産權交易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部分地區産權交易機構已經行動起來。比如,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采用3D可視化等技術,創建交易場所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在數字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接下來,全國産權市場需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産權建設進程,打造全數字化的産權交易機構。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元宇宙等數字技術和工具建立的能有效服務數字經濟的新産權交易平臺將會誕生,它可以促進經濟社會跨區域跨行業的政策協同、多層次多領域一體化合作,有效推動區域發展一體化機制制度創新,帶來一種與傳統做法完全不同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 加快推進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建設的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充分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基礎上的公有與非公有的“共贏”。這也意味著,推進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順利進行,推進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建設,需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兩類主體探索創新共同協作的方式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就對先行建設區域統一的生産要素和資源市場提出了明確要求。 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我國近幾年來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領域。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體系,一方面,要有效打破區域封鎖和市場分割,形成要素和資源跨區域流動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區域要素市場的協同性和一致性提升,實現城鄉、區域、行業之間生産要素的統一高效優化配置格局,進一步優化要素市場功能;另一方面,要有效溝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功能,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形成以公有制爲主體、各類所有制參與的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促進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雙向深度融合。産權市場需要逐步搭建起服務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混改的橋梁,從原有的以國有資産流轉爲核心的制度性平臺逐步向以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爲核心的全要素、全資源交易平臺轉變。 綜上所述,産權市場雖然已經具備構建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基礎設施載體,但鑒于全國市場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存在區域和行業間的差异性,建議國家可以選擇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域優先開展試點,爲推進全國統一要素資源大市場建設積累實踐經驗。爲此,需要做好加强頂層設計、夯實基礎設施,以及健全服務體系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頂層設計。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立足全域高度,對區域間、行業間、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破除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壁壘,以便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一是加强全國性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法,保證全國“一盤棋”。各地區應當服從全國大局,相互協調,避免無序的交易牌照資源競爭,以及設置區域壁壘、條塊分割的做法。要全面加强全國執法檢查和保障,廢除不符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目標的地方性法規,爲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减少制度壁壘。 二是在國家重點戰略區域、省級層面先行先試。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可以依托産權市場,深化公共資源與非公共資源交易融合發展,研究明確各類要素和資源交易納入統一産權市場平臺體系的標準、規則、流程和方式,積極破除要素和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條塊分割。 三是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多路徑探索跨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地方政府關于産權市場的政策和制度設計,應當堅决杜絕設置“小市場”,不應當固守屬地産權交易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可以支持産權交易機構之間跨區域和跨所有制交叉持股、幷購重組。 四是發揮中國産權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通過制定行業規範、標準、自查自糾等措施,强化行業自律,有效防範風險。 目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泛珠三角、西部、東北等區域先後成立了産權交易共同市場或聯盟,常州創業投資集團聯合多家省級交易機構共同打造以e交易平臺爲代表的聯合共享模式,武漢光谷聯合産權交易所建成覆蓋全省17個市州、直管市的分支機構體系,這些做法推動了産權交易資本市場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這些做法是産權交易市場對推動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探索,也爲建設全國統一要素與資源市場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 (二)夯實基礎設施。 《意見》提出,“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統一産權信息發布機制,實現全國産權交易市場聯通”。實現市場信息機制的互聯互通,是構建高標準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基礎。産權市場應當繼續夯實基礎設施,强化各類市場主體對信息渠道的互通共享,便利市場主體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 産權市場需要依據要素和資源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飛速發展的技術應用,建立健全産權市場一體化平臺,大力發展平臺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産權市場可通過依法公開市場主體、投資項目、創新資源、産量産能等信息,不斷提升各交易機構的服務品質與服務效率,分享行業交易信息,同時竭力消除“信息孤島”,推進信息網絡體系的互聯與互通。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平臺聯通,深化整合多地、各類型要素和資源的交易平臺。提升産權市場服務能級,有效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五大重點要素以及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的規範化交易。注重産權交易平臺與其他平臺的融合鏈接,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平臺間的信息有效聯動,加快産權市場數字化轉型。 二是流程管理,通過産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流程全生命周期規範化和數字化管理。通過對確權、登記、托管、信披、推介、交易、結算、數據等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推動非標市場與標準化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標標準化資本市場流程監管,提高産權市場交易的規範性和流動性。 三是風險防範,推動“一網交易+大數據+監管”模式建設。進一步推動産權市場通過數字化、專業化、精准化、增值化以及全流程的增值服務,通過量化測度、評估模型、預警管控、脆弱性判斷等流程建立風險防控體系,實現監管業務的數字化實時記錄、及時處理,幷與“一網通辦”等多平臺基礎設施連通,爲聯合監管提供數字化信息通道。遵照《意見》“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深化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對交易參與主體進行全方位多維度信用評價,同時依托大數據分析,加强對風險防範、信用分析、定價估值的精准判定,豐富監管手段。 (三)健全服務體系。 産權是要素和資源的精髓和生命,完善的産權制度、健全的産權市場體系有利于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建設。 三十多年來,産權市場立足基礎交易,不斷拓展業務範疇、創新管理方法、提升服務質量,在廣度、深度和質量上下功夫,形成了“八八六六”服務體系。“八八六六”服務體系中,第一個“八”指八大模式,即信息模式、會員模式、推介模式、交易模式、盈利模式、數據模式、結算模式、風控模式;第二個“八”指八大屬性,即流動性、配置性、可度量性、融資性、低成本性、盈利性、跨地域性、規範性;第一個“六”指六個服務,即服務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服務企業幷購重組和混改、服務企業增資擴股、服務知識産權和技術交易、服務科技企業資本運作、服務各類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第二個“六”指六大功能,即信息集散功能、價格發現功能、産權融資功能、要素配置功能、價款結算功能、規範交易功能。事實證明,“八八六六”服務體系有效推動了産權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打造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歷史進程中,産權市場應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奮發有爲、敢爭一流,以“八八六六”等服務體系爲基礎和依托,加快新型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不斷深化服務改革、創新服務模式、增强服務質量,拓展産權交易市場化的空間廣度、內涵深度、配置高度,推動産權資本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健全完善要素和資源市場數字化服務體系,摒弃小步快跑、中速發展的傳統思維,立足由中速向高速、極速發展,抓住可以形成龐大新市場的元宇宙應用等每一個重要機遇,拓展可以形成交易流量的每一個市場平臺,開發可以推動規模化交易的每一個産品,聯合可以合作的每一家機構,培養可以成長爲領軍人物的每一位産權人,構築“平臺型、流量型、數據型、網絡型、控股型”的具有跨國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現代化非標市場交易集團。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産權市場的內涵與外延將極大豐富,産權市場將進一步助推新發展格局形成;資本市場功能將不斷完善,將進一步强化創新驅動,服務國資國企和相關企業的改革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産力,布局與推動科技産業和科技企業集群形成,活躍企業幷購及混改重組和增資擴股,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党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國産權市場將不斷探索創新、開拓進取,在健全完善産權市場、優化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偉大實踐中,增强配置全球生産要素的能力,培育與發展先進生産力,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充分發揮光和熱! (作者:周小全,現任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蔡敏勇,中國企業國有産權交易機構協會首任會長,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原黨委書記、總裁;熊忠輝,新聞學博士,上海老科協副秘書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强國、質量强國、航天强國、交通强國、網絡强國、數字中國。 2021年12月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强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堅持讓實體經濟站在經濟發展的“C位”,迫切需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就要求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 産權市場作爲我國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構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市場體系,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時代賦能産權市場成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示範性、引領性和推動性的力量,新機遇賦予産權市場承擔先行探索建設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創新責任,新使命賦予産權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擔當。 産權市場是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精髓和生命 《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要素和資源包括土地和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能源、生態環境,應該說,《意見》中關于要素和資源的認知相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學。 簡而言之,生産要素是指“生産某種商品時投入的各種資源”。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土地和資本“三要素說”很長時間被世人認同。我國1997年十五大報告談到“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時,明確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技術被列入生産要素範疇。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産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産權市場被放在第一位。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决定》,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其中要求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以及“加快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幷從現實操作角度强調“規範發展産權交易”。 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爲重點”。完善産權制度是改革的第一重點。具體來說,完善現代産權制度需要健全産權界定、産權配置、産權交易和産權保護等四根支柱性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的第二重點。我國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在于要素配置扭曲,要推進結構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本途徑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四大重要原則:“市場决定,有序流動;健全制度,創新監管;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强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决定性作用。至2022年《意見》發布,“要素市場”進一步發展爲“要素和資源市場”,强調了土地和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與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在統一大市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廣義的産權已經覆蓋到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上。每一種生産要素和資源都有自己的産權,産權是生産要素和資源的內在屬性。土地要素中有土地産權,勞動力要素中有勞動力産權,資本要素中有資本産權,技術要素中有技術産權,數據要素中有數據産權,能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同樣也有産權。産權不同于一般的生産要素和資源,而是高于一般生産要素和資源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看,産權是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的精髓和生命。 産權交易與要素和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密切相關。各項生産要素和資源的根基和載體都涉及産權制度,每類生産要素和資源都有産權,都需要上市流轉,在實踐中,各項生産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流轉都涉及産權交易。産權流轉順暢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程序的産權運作和交易,使産權的各種權能的所有人獲得産權收益。因此,需要健全完善産權流轉市場,建設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都會與此建立聯繫,非標産權市場在資本要素市場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發揮出來。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産權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沒有健全完善的産權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就難以實現;沒有健康科學的産權市場,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統一建設就會遲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事關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能否順利推進,事關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能否順利完成。 産權市場具有構建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制度優勢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打通要素和資源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需要打破市場壁壘,破除地區分割和行業限制,實現制度規則、流通體系和市場監管的統一。其中,有效的制度規則是建立有效統一大市場的制度性保障基礎。 中國産權市場是要素市場建設的先行者,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1988年,武漢、四川樂山兩地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産權交易中心。以此爲開端,中國産權市場在沒有任何國內外可借鑒經驗的環境下探索前行,成爲我國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的先遣隊。三十多年來,産權市場的服務範圍從最初的企業國有産權轉讓,逐步拓展到股權、債權、知識産權等現代産權制度所涉及各類要素的有序流轉和優化配置,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需要使各種生産要素能够及時有效地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優化組合、循環流轉。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開放的國際化産權市場體系,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先期任務。産權市場建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爲制定統一大市場的制度規則提供良好的基礎性借鑒。 (一)産權市場制度規則基礎較好。 我國産權市場是在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産權市場交易規模迅速增長,規範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影響力日益增强。特別是2004年2月1日,由國務院國資委與財政部聯合發布的《企業國有産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開始,國務院國資委及全國各級國資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在産權界定、産權配置、産權交易和産權保護等四個支柱性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較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較豐富的經驗,爲産權市場的規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類型雖然有多種,但規範發展所需要的制度規則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遍性,可以在産權市場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推進和完善。 (二)産權市場服務要素範圍較廣。 在長期的市場建設實踐中,産權市場堅持提升服務功能,加快要素和資源交易業務創新,較好適應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生産力發展的需求。其平臺優勢不斷顯現,交易規模呈跨越式發展。 中國企業國有産權交易機構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産權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産權市場5大類業務(産股權、金融資産、自然資源、環境權益和招標采購),26類子業務,共實現交易額22.3萬億元。在2012至2021年10年間,産權市場累計交易額突破90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29%。截至2021年底,全國70家産權交易機構共控股或參股249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專業平臺,發展包括産權交易投融資參與方、經紀機構、會計審計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拍賣和招投標代理機構、資産評估機構、金融科技服務機構等各類會員9.6萬余家。 産權市場體系的服務範圍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多個關鍵領域,對實體經濟發展起著關鍵的支撑作用,推動了先進生産力發展,提升了生産要素優化配置水平,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在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建設進程中,産權市場需要突破原有交易範疇的局限,在原來的建設國有資産流轉平臺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和創新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爲核心的全要素、全資源交易業務。比如,2014年12月投資成立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先後推出“數據星河”“數+12”戰略,增强核心競爭力,成爲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 (三)産權市場設施聯通標準較高。 我國産權市場通常由各地政府批准設立的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屬性的産權交易機構作爲主體,其交易行爲也須受國家及相應地方的國資管理、財政、金融及其他相關部門多重監管。 産權交易機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社會公器”,是組織各類資産、資本、要素交易的“中立方”,要承擔多種社會職能,社會公信力較强。2011年,由中紀委推動、國務院同意、民政部登記注册,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了中國産權協會。作爲國務院國資委組建的唯一一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其協會黨委受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直接領導。在有效促進市場信息的聯通、統一産權交易信息發布機制方面,中國産權協會搭建了“全國産權行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爲其他類別要素和資源交易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國務院國資委和各級國資監管部門、中國産權協會的領導下,我國産權市場始終堅持規範化、市場化、數字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以完善産權制度、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爲主綫,已在全國範圍內,重點圍繞理論體系、制度(法規)體系、信息(網絡)體系、信用(文化)體系、自律與風險防控體系、市場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等八大體系,建成了高標準互聯互通的全國産權市場基礎設施。 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要素市場治理,進一步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需要健全要素和資源市場運行機制、提升要素和資源交易監管水平。雖然這些目標已經超出了傳統産權市場的基礎交易範疇,針對的是如何更專業、更優化、更高效、更公平地實現市場化配置要素和資源的問題,但是,發展新格局賦予産權市場開拓進取的責任和使命,在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建設中,産權市場需要積極參與健全要素和資源市場化交易平臺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圍繞科技成果、大數據等現代要素的交易和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深入推進相關體系的拓展、創新,形成涵蓋産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擔保、保險等業務的綜合服務體系,促使全國産權市場高標準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促進要素與資源市場暢通流動。 鼓勵先行構建重點區域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 近兩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相繼印發實施,加上最新公布的《意見》,多輪中央層面謀劃部署的重磅文件都釋放出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信號。但是,我國疆域廣闊,各地資源禀賦差异較大,要求全國齊頭幷進幷不現實。統一大市場幷非要求全國整齊劃一,而是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在落實中央工作部署上,各地産權交易機構堅持問題導向,相互借鑒有益經驗,理清思路、明確重點。特別是長三角産權交易共同市場和廣東領銜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要素和資源市場,大力推動“軟制度”的統一和“硬設施”的聯通,已經顯著提升了區域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競爭效率。 (一)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要素支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可以說,盤活農村産權,促進農村與城市要素市場一體化,是産權市場服務于鄉村振興的一個重點工作。 作爲形成財富的原始要素,土地和勞動力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依賴的基本生産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東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推進省市縣鎮四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率先實施用地計劃指標改革;全面推進了拆舊複墾、墾造水田及指標交易,激活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産和産權,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完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提供了實踐經驗。作爲經濟、用工和製造業大省,廣東的人力資本需求巨大,人力資本市場成爲勞動者就業和人力資源流動配置的主渠道,各類人才資源通過市場實現招聘、求職、流動,戰略性新型企業招聘、高端人才求職及流動市場配置比例達90%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發展不均衡,全國性土地和勞動力要素的統一市場建設,需要區域性市場先期探索和成熟。以廣東爲節點,可以考慮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推行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一體化的建設。以此爲參照,可以分別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探索土地、勞動力要素市場配置一體化機制體制。在此基礎上,加快探索完善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統一建設的政策協同、多層次多領域一體化合作的制度。 (二)加快發展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市場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責。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述:産權交易市場與證券交易市場平列,同屬資本市場。作爲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非標産權市場,需要加快探索與標準資本市場的對接、融合和一體化,在未來資源配置進程中共同發揮决定性作用。 多年來,上海聯交所發揮在非標資産交易方面形成的平臺優勢,通過跨境業務、離岸業務的積極探索,積極促進産權市場與證券市場雙輪驅動、非標與標準化資本市場有效對接,做强做大國內國際金融大循環。當前,在浦東新一輪開發開放的發展形勢下,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是打造浦東“引領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爲産權市場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供新平臺。 在廣東,證券市場與産權市場共融發展的複合型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以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和廣州、深圳交易集團爲代表的産權交易機構,已經發展成爲要素和資源高效配置的非標準化、複合型資本市場樞紐,直接服務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目前,全省産權、股權、金融資産交易市場相繼完成整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金融基礎設施基本形成。 在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進程中,依托上海、廣東的做法和經驗,繼續探索健全完善産權制度,加快發展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産權非標資本市場與標準資本市場的對接和共融,推進各類非標資産證券化,鼓勵要素交易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合作,可以推動資本要素市場發展更加規範化、標準化,爲其他要素和資源的統一市場建設提供金融動能。 (三)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支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在技術要素方面,著力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世界主要國家建立了比較規範成熟的技術交易市場。美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NTTC)、歐洲創新轉移中心(IRC)、德國創新市場(IM)、日本的Technomart、英國技術集團(BTG)、韓國技術交易所(KTTC),通過信息網絡和數據庫的平臺建設、風險投資保障、多主體投資等手段,建立了較爲有效的技術轉移體系、技術交易服務體系,促進了本國或地區間的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在技術産權、知識産權等要素市場的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有力探索。比如,廣東省交易集團牽頭組建的廣州知識産權交易中心,通過交易制度、流程、模式、品種創新等方式,充分發揮粵港澳知識産權要素集聚優勢,使其逐步升級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廣東知識産權綜合發展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知識産權質押登記融資金額等均排名全國第一。 在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上,我國産權交易機構也初見成效。2014年12月投資成立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成爲世界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機構,2019年12月山東産權交易中心投資幷控股的省數據交易公司,成爲全國第二家大數據交易所。2021年11月成立的上海數據交易所,全新構建“數商”新業態,形成全國首發的數商體系、數據交易配套制度、全數字化數據交易系統、數據産權登記憑證、數據産品說明書,在推動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引領全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方面作出創新。廣東2021年出臺《廣東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推動數據新型基礎設施、數據運營機構和數據交易場所等核心樞紐建設,初步構建起協同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體系,推動數據資源有序跨境流通。2022年9月30日,廣東省級數據交易所成立,在數據交易模式、交易主體、交易標的、交易生態、交易安全和應用場景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 總之,爲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大市場,我國不少區域已在技術要素、數據要素産權交易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創新。未來,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各地區可通過完善技術成果轉讓價格形成機制、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等方式,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可借助大數據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完善數據“數價”和信息使用費形成機制,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 (四)培育發展統一的用能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與國際碳交易。 能源市場和生態環境市場密不可分,治污成本和用能成本密切相關。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從立足能源與生態安全的大格局出發。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依托上海成熟的綠色金融和資本市場體系,正在大力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金融化探索,推動金融市場與碳市場的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爲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産品創新,爲交易主體提供多樣化風險管理工具,逐步將上海打造成國際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廣東省擁有碳排放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兩個市場平臺,具有能源和生態環境交易品種開發、綠色金融增值服務等方面的市場優勢,初步構建了統一的環境與資源要素配置平臺,開展了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及綠色金融創新,爲粵港澳大灣區環境資源市場化優化配置與綠色金融服務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和廣東兩地可以加快構建國際化的、統一的環境與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市場平臺,開展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交易,拓展碳基金、碳質押、碳保險、碳債券、碳信托、碳期貨、碳指數等金融産品業務,充分發揮碳排放權融資功能,滿足交易主體多元融資需求,推進形成多層次碳市場和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交易中心,爲全國環境能源統一市場的建設發揮引領性作用。 (五)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型交易平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範圍內立足數字技術的全球化要素和資源重組帶來的增長機會,已經成爲推動國際貿易增長和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應用改變了傳統經濟形態,通過算法、互聯網重新鏈接起來,生産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可以爲打破區域壁壘、行業壁壘提供技術路徑、解决方法,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助推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 數字化生産的接單分解、生産組織過程都是在網絡上推進,且不以企業爲中心組織生産,而以産品爲中心組織生産,可以實現生産過程與消費鏈和供應鏈智能互聯、與消費者和服務者平臺智能互聯、與社會資源智能匹配,是非常新的生産組織方式。它可使生産過程的效率一直延伸到供應鏈和客戶端,可大大提高整個生産過程的效率,同時也可伴隨出現新的智能化金融服務。 建設全國統一要素與資源大市場,産權交易市場的交易品種、業務量、投資者、信息數據等將大幅增長,需要處理更多的交易業務和市場服務,加强交易平臺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迫在眉睫、催人奮進。2021年5月,中國産權協會數字産權委員會成立,提出創新應用新場景、新生態,推進産權交易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部分地區産權交易機構已經行動起來。比如,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采用3D可視化等技術,創建交易場所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在數字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接下來,全國産權市場需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産權建設進程,打造全數字化的産權交易機構。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元宇宙等數字技術和工具建立的能有效服務數字經濟的新産權交易平臺將會誕生,它可以促進經濟社會跨區域跨行業的政策協同、多層次多領域一體化合作,有效推動區域發展一體化機制制度創新,帶來一種與傳統做法完全不同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 加快推進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建設的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充分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基礎上的公有與非公有的“共贏”。這也意味著,推進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順利進行,推進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建設,需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兩類主體探索創新共同協作的方式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就對先行建設區域統一的生産要素和資源市場提出了明確要求。 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我國近幾年來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領域。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體系,一方面,要有效打破區域封鎖和市場分割,形成要素和資源跨區域流動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區域要素市場的協同性和一致性提升,實現城鄉、區域、行業之間生産要素的統一高效優化配置格局,進一步優化要素市場功能;另一方面,要有效溝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功能,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形成以公有制爲主體、各類所有制參與的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促進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雙向深度融合。産權市場需要逐步搭建起服務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混改的橋梁,從原有的以國有資産流轉爲核心的制度性平臺逐步向以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爲核心的全要素、全資源交易平臺轉變。 綜上所述,産權市場雖然已經具備構建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的基礎設施載體,但鑒于全國市場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存在區域和行業間的差异性,建議國家可以選擇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域優先開展試點,爲推進全國統一要素資源大市場建設積累實踐經驗。爲此,需要做好加强頂層設計、夯實基礎設施,以及健全服務體系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頂層設計。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立足全域高度,對區域間、行業間、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破除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壁壘,以便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一是加强全國性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法,保證全國“一盤棋”。各地區應當服從全國大局,相互協調,避免無序的交易牌照資源競爭,以及設置區域壁壘、條塊分割的做法。要全面加强全國執法檢查和保障,廢除不符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目標的地方性法規,爲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减少制度壁壘。 二是在國家重點戰略區域、省級層面先行先試。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可以依托産權市場,深化公共資源與非公共資源交易融合發展,研究明確各類要素和資源交易納入統一産權市場平臺體系的標準、規則、流程和方式,積極破除要素和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條塊分割。 三是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多路徑探索跨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地方政府關于産權市場的政策和制度設計,應當堅决杜絕設置“小市場”,不應當固守屬地産權交易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可以支持産權交易機構之間跨區域和跨所有制交叉持股、幷購重組。 四是發揮中國産權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通過制定行業規範、標準、自查自糾等措施,强化行業自律,有效防範風險。 目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泛珠三角、西部、東北等區域先後成立了産權交易共同市場或聯盟,常州創業投資集團聯合多家省級交易機構共同打造以e交易平臺爲代表的聯合共享模式,武漢光谷聯合産權交易所建成覆蓋全省17個市州、直管市的分支機構體系,這些做法推動了産權交易資本市場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這些做法是産權交易市場對推動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探索,也爲建設全國統一要素與資源市場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 (二)夯實基礎設施。 《意見》提出,“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統一産權信息發布機制,實現全國産權交易市場聯通”。實現市場信息機制的互聯互通,是構建高標準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基礎。産權市場應當繼續夯實基礎設施,强化各類市場主體對信息渠道的互通共享,便利市場主體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 産權市場需要依據要素和資源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飛速發展的技術應用,建立健全産權市場一體化平臺,大力發展平臺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産權市場可通過依法公開市場主體、投資項目、創新資源、産量産能等信息,不斷提升各交易機構的服務品質與服務效率,分享行業交易信息,同時竭力消除“信息孤島”,推進信息網絡體系的互聯與互通。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平臺聯通,深化整合多地、各類型要素和資源的交易平臺。提升産權市場服務能級,有效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五大重點要素以及能源、生態環境等資源的規範化交易。注重産權交易平臺與其他平臺的融合鏈接,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平臺間的信息有效聯動,加快産權市場數字化轉型。 二是流程管理,通過産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流程全生命周期規範化和數字化管理。通過對確權、登記、托管、信披、推介、交易、結算、數據等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推動非標市場與標準化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標標準化資本市場流程監管,提高産權市場交易的規範性和流動性。 三是風險防範,推動“一網交易+大數據+監管”模式建設。進一步推動産權市場通過數字化、專業化、精准化、增值化以及全流程的增值服務,通過量化測度、評估模型、預警管控、脆弱性判斷等流程建立風險防控體系,實現監管業務的數字化實時記錄、及時處理,幷與“一網通辦”等多平臺基礎設施連通,爲聯合監管提供數字化信息通道。遵照《意見》“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深化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對交易參與主體進行全方位多維度信用評價,同時依托大數據分析,加强對風險防範、信用分析、定價估值的精准判定,豐富監管手段。 (三)健全服務體系。 産權是要素和資源的精髓和生命,完善的産權制度、健全的産權市場體系有利于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建設。 三十多年來,産權市場立足基礎交易,不斷拓展業務範疇、創新管理方法、提升服務質量,在廣度、深度和質量上下功夫,形成了“八八六六”服務體系。“八八六六”服務體系中,第一個“八”指八大模式,即信息模式、會員模式、推介模式、交易模式、盈利模式、數據模式、結算模式、風控模式;第二個“八”指八大屬性,即流動性、配置性、可度量性、融資性、低成本性、盈利性、跨地域性、規範性;第一個“六”指六個服務,即服務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服務企業幷購重組和混改、服務企業增資擴股、服務知識産權和技術交易、服務科技企業資本運作、服務各類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第二個“六”指六大功能,即信息集散功能、價格發現功能、産權融資功能、要素配置功能、價款結算功能、規範交易功能。事實證明,“八八六六”服務體系有效推動了産權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打造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的歷史進程中,産權市場應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奮發有爲、敢爭一流,以“八八六六”等服務體系爲基礎和依托,加快新型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不斷深化服務改革、創新服務模式、增强服務質量,拓展産權交易市場化的空間廣度、內涵深度、配置高度,推動産權資本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健全完善要素和資源市場數字化服務體系,摒弃小步快跑、中速發展的傳統思維,立足由中速向高速、極速發展,抓住可以形成龐大新市場的元宇宙應用等每一個重要機遇,拓展可以形成交易流量的每一個市場平臺,開發可以推動規模化交易的每一個産品,聯合可以合作的每一家機構,培養可以成長爲領軍人物的每一位産權人,構築“平臺型、流量型、數據型、網絡型、控股型”的具有跨國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現代化非標市場交易集團。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産權市場的內涵與外延將極大豐富,産權市場將進一步助推新發展格局形成;資本市場功能將不斷完善,將進一步强化創新驅動,服務國資國企和相關企業的改革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産力,布局與推動科技産業和科技企業集群形成,活躍企業幷購及混改重組和增資擴股,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党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國産權市場將不斷探索創新、開拓進取,在健全完善産權市場、優化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偉大實踐中,增强配置全球生産要素的能力,培育與發展先進生産力,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充分發揮光和熱! (作者:周小全,現任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蔡敏勇,中國企業國有産權交易機構協會首任會長,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原黨委書記、總裁;熊忠輝,新聞學博士,上海老科協副秘書長) 數字中國 製造强國 質量强國 航天强國 交通强國 網絡强國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